成语拼音:pǐn dé wén zhāng
成语解释:指学问和品德
成语出处:清·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46回:“至于品德文章,令郎自有家传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人的品性
繁体字形:品惪文章
英文翻译:Moral articles
品:1.物品:商品。产品。战利品。2.等级:上品。下品。精品。极品。3.封建时代官吏的级别,共分九品。4.种类:品种。品类。5.品质:人品。品德。6.辨别好坏;品评:品茶。这人究竟怎么样,你慢慢就品出来了。7.吹(管乐器,多指箫):品箫。品竹弹丝。8.姓。
德:1.道德,品行;特指好的品行:德育。美德。德才兼备。2.心意;志向:同心同德。离心离德。3.恩惠;好处:感恩戴德。4.德国的简称。
文:1.字;语言的书面形式:甲骨文。英文。2.文章:散文。议论文。3.文言:半文半白。4.指文科:文理分科。5.非军事的。与“武”相对:文职。文武双全。6.柔和;不猛烈:文弱。文火。7.旧指礼节、仪式等:繁文缛节。8.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文。水文。9.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文身。文双颊。10.文饰;掩饰:文过饰非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旧时的铜钱:一文不值。
章:1.诗、文、歌曲的段落:第一章。乐章。2.章程;条目:党章。招生简章。3.条理:杂乱无章。4.图章:印章。盖章。5.佩戴在身上的标志:徽章。领章。6.古又同“嫜(zhāng)”。
品德文章到底有啥用?有人说它是"虚头巴脑",不如学门技术实在。但翻翻成语词典,"厚德载物"四个字提醒我们:品德就像土壤的肥力,看不见却决定着万物生长。一位企业家分享过,他坚持在合同里加"诚信条款",十年间客户纠纷减少了70%——这就是"言而有信"的现实力量。
"见贤思齐"这个成语常被误解为攀比。其实它强调发现他人优点时的积极心态。同事小张每天提前到岗整理资料,这种细节处的责任感,让整个团队逐渐形成"润物细无声"的工作氛围。品德建设从来不是喊口号,而是像"春风化雨"般融入日常。
有人问:"现代社会还需要'克己复礼'吗?"北京胡同里的"共享菜篮"给出答案:居民自发摆放蔬菜供邻里取用,二十年未发生偷拿事件。这种自发秩序正是"德不孤,必有邻"的生动写照,证明道德准则始终在维系社会运转。
教育领域有个有趣现象:强调"饮水思源"的学校,学生毕业后更愿意回馈社区。就像种树时深埋的根系,品德教育的效果往往在十年后显现。个人观察到,那些注重品格培养的家庭,孩子在面对挫折时更容易展现出"临危不惧"的韧性。
职场中常遇到"德才兼备"的讨论。某科技公司项目经理告诉我,他们团队保留着"三省吾身"的例会传统:每周用15分钟反思工作得失。这种习惯让团队错误率下降40%,印证了"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"的现代价值——修好自身品德,方能成就事业。
最近热议的"扶不扶老人"问题,让人想到成语"路不拾遗"。其实每个主动归还失物的人,每个自觉排队的瞬间,都在构建"夜不闭户"的社会基础。品德建设就像拼图,每个人的微小善举都是不可或缺的那一块。
关于品德传承,有个容易被忽视的角度:方言里的老话往往藏着智慧。比如闽南语"吃果子拜树头",用生活化的比喻讲"感恩";东北话"吐口唾沫是个钉",把"守信"说得掷地有声。这些民间语言证明,道德教育可以像"如鱼得水"般自然融入文化基因。
最后思考:为什么古人说"上善若水"?观察社区志愿者就明白了。他们帮独居老人修水管、教孩子写作业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像流水般渗透每个需要帮助的角落。这种持续而温和的力量,或许才是品德最本真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