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uò dì chéng wén
成语解释:形容文思敏捷。唐冯贽《云仙杂记》有“唾地成文”一目,赞李贺云:“有人谒李贺,见其久而不言,唾地者三,俄而成文三篇。”
成语出处:唐·冯贽《云仙杂记》有“唾地成文”一目,赞李贺云:“有人谒李贺,见其久而不言,唾地者三,俄而成文三篇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唾地成文
英文翻译:Scribble
唾:1.唾液:唾壶。2.用力吐唾沫:唾手可得。3.吐唾沫表示鄙视:唾弃。唾骂。唾面自干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成:1.完成;成功(跟“败”相对):大功告成。事情成了。2.成全:成人之美。玉成其事。3.成为;变为:百炼成钢。雪化成水。4.成果;成就:坐享其成。一事无成。5.生物生长到定形、成熟的阶段:成虫。成人。6.已定的;定形的;现成的:成规。成见。成例。成药。7.表示达到一个单位(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):成批生产。成千成万。成年累月。水果成箱买便宜。8.表示答应、许可:成!就这么办吧。9.表示有能力:他可真成!什么都难不住他。10.姓。11.十分之一叫一成:九成金。村里今年收的庄稼比去年增加两成。
文:1.字;语言的书面形式:甲骨文。英文。2.文章:散文。议论文。3.文言:半文半白。4.指文科:文理分科。5.非军事的。与“武”相对:文职。文武双全。6.柔和;不猛烈:文弱。文火。7.旧指礼节、仪式等:繁文缛节。8.指自然界的某些现象:天文。水文。9.在身上、脸上刺画花纹或字:文身。文双颊。10.文饰;掩饰:文过饰非。11.⑪量词。用于旧时的铜钱:一文不值。
“唾地成文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陌生,但它背后藏着古人对于才华的生动比喻。字面意思是“往地上吐口唾沫就能写成文章”,夸张地形容人文思敏捷、下笔如神。比如一位老师点评学生的作文时说:“小张这篇议论文逻辑清晰、论据扎实,简直像唾地成文般一气呵成。”这里既夸赞了写作速度,更突出了内容质量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“快速成文”的能力吗?其实职场中的高效沟通、临场汇报,甚至刷短视频时精准表达观点,都是这种能力的变体。就像市场部的小王,每次开会都能在白板上迅速画出思维导图,用简练语言解释复杂方案——这何尝不是当代版的“唾地成文”?
仔细观察会发现,所谓“出口成章”并非完全依赖天赋。古代文人“十年寒窗”的积累,恰似今天人们通过阅读、写作训练形成的思维肌肉记忆。有个有趣的例子:某网红讲师直播时总能用新鲜段子讲解历史,粉丝以为他即兴发挥,后来才知道他每天坚持整理三则素材,这种持续输入才造就了看似轻松的“唾地成文”。
值得思考的是,快节奏时代是否削弱了深度思考能力?个人认为,快速表达与深度思考可以并存。就像书法家挥毫前需研墨静心,现代人同样能在碎片化信息中建立知识框架。朋友老陈经营茶馆,总能用俚语解读时事新闻,顾客笑称他是“人形搜索引擎”,这种将庞杂信息转化为生动表达的过程,恰恰印证了“厚积薄发”的智慧。
当我们羡慕别人侃侃而谈时,不妨试试记录灵感火花。随身带个小本子,或手机里建个“灵感库”,把零散想法像拼图般慢慢组合。某位作家分享过秘诀:把地铁里听到的对话、菜市场看到的场景随时记录下来,这些鲜活素材最终都会变成笔下流淌的故事——或许这才是“唾地成文”在数字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