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ī
  • guó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fù mǔ zhī guó

成语解释:自己出生的国家。指祖国
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:“大鲁,坟墓所处,父母之国,国危如此,二三了何为莫出?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祖国

繁体字形:父母之國

英文翻译:Country of parents

父母之国的意思

父:[fù]1.父亲:父子。老父。2.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男子:祖父。伯父。舅父。[fǔ]1.老年男子:田父。渔父。2.同“甫1”3.姓。

母:1.母亲:母女。老母。母校。2.家族或亲戚中的长辈女子:祖母。伯母。姑母。姨母。舅母。3.属性词。(禽兽)雌性的(跟“公”相对):母鸡。母牛。这头驴是母的。4.指一凸一凹配套的两件东西里的凹的一件:这套螺丝的母儿毛了。5.有产生出其他事物的能力或作用的:工作母机。失败乃成功之母。6.姓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“父母之邦”这个词,听起来有点文雅,但其实说的是一个人出生的地方,或者说是祖国。比如有人问:“为什么他总说落叶归根?”可以回答:“因为父母之邦是刻在骨子里的牵挂,就像树苗长高了,根还在原来的土壤里。”你看,这样一说是不是更具体了?

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个词只能在严肃场合用吗?”当然不是!举个例子,朋友在国外生活多年后决定回国,你可以开玩笑:“看来父母之邦的火锅还是比汉堡香啊!”轻松的语气反而更能体现这个词背后的温情。

说到这儿,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:父母之邦一定要是地理概念吗?其实未必。比如一个从小在海外长大的华裔,虽然没在中国生活过,但通过语言、饮食或传统节日,依然能感受到与父母之邦的精神联结。这种文化认同,有时候比出生地更深刻。

再举个反例:如果一个人对故乡毫无感情,还能用这个词吗?或许可以换个角度。比如小说里的人物逃离家乡时说:“父母之邦成了困住我的牢笼。”这里用矛盾感反而强化了词义——无论爱恨,那种羁绊始终存在。

我常想,现代社会流动性这么强,父母之邦的概念会不会淡化?但观察身边人发现恰恰相反。就像同事小王,明明在北京买了房,每年春节仍要跨越两千公里回村里贴春联。他说:“老屋墙根下埋着我爸酿的杨梅酒,这就是我的父母之邦。”你看,具象的事物让抽象的概念活了起来。

下次遇到这个词,不妨试着拆解。父母代表血缘传承,邦字带点古韵,合起来既有亲情又有文化厚度。就像拼乐高,每个字都是零件,组合起来才能展现完整的画面。这样的成语,其实藏着我们共同的情感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