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láng
  • zhī
  • guó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ǔ láng zhī guó

成语解释:像虎和狼一样凶猛的国家。比喻侵略成性的国家
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屈原贾生列传》:“秦,虎狼之国,不可信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指侵略成性的国家

繁体字形:虎狼之國

英文翻译:The land of tigers and wolves

虎狼之国的意思

虎:1.哺乳动物,头大而圆,毛黄色,有黑色横纹。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,性凶猛,力气大,善游泳,不善爬树,夜里出来捕食鸟兽。通称老虎。2.比喻勇猛威武:虎将。虎虎有生气。3.露出凶相:虎起脸。4.姓。5.同“”。

狼:哺乳动物,外形像狗,面部长,耳朵直立,毛黄色或灰褐色,尾巴向下垂。昼伏夜出,冬天常聚集成群,性凶暴,吃野生动物和家畜等,有时也伤害人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虎狼之国”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?举个实际例子,比如有人评价某家企业在行业内“像虎狼之国一样扩张”,这里的潜台词是:这家公司虽然发展迅猛,但手段可能过于强势,甚至损害了同行利益。这种比喻既形象表达了其竞争力,也暗含了对其行事风格的保留态度。

为什么古人用“虎狼”来形容国家?这其实反映了古代对强权的矛盾心理。战国策里用“虎狼之国”形容秦国时,既承认其军事实力,又批判其缺乏道义准则。就像现代人评价某些跨国公司“攻城略地”,既佩服其商业能力,又担心其垄断市场的后果。

这个成语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?去年某科技巨头因数据垄断被调查时,就有评论员写道:“当数字时代的虎狼之国开始吞噬市场,监管的围栏必须及时建立。”这个用法精准捕捉了企业扩张与公共利益间的张力,说明古老智慧仍能照见现实问题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成语的贬义色彩可能掩盖了竞争的另一面。我观察过初创企业模仿“虎狼”策略的阶段,发现适度的侵略性其实是生存必需。就像非洲草原上,猎豹的迅猛捕食反而维护了生态平衡,商业领域的良性竞争同样能推动行业进步。

如何区分正当竞争与“虎狼行为”?关键在于是否建立共赢规则。某新能源汽车品牌最近开放专利技术的举措,就是从“独狼”转向“头狼”的典型案例。这说明现代社会的竞争智慧已从单纯厮杀,进化到既保持战斗力又承担生态责任的新阶段。

语言就像多棱镜,同一个成语在不同语境会折射不同光芒。当我们说某个团队“颇有虎狼之气”时,可能是赞赏其拼搏精神;而称某国“渐成虎狼之势”时,则可能暗含警惕。这种微妙的语义转换,恰恰体现了汉语表达的丰富层次。

虎狼之国的造句

  1. 造句 雄狮国是虎狼之国,他们虎视多利旺国,妄图谋我国土久矣!他们来者不善!他们出兵六万来犯,我们应该予以迎头痛击。
  2. 造句 秦国乃虎狼之国,原本为化外之地(指秦国因伐西戎而兴起,但秦国远离中原,文明落后,故为中原各诸侯国所不齿,以西戎谓之),民风彪悍。
  3. 造句 汴使一言,当是金石良言,凌国,虎狼之国,论兵,论地,论民皆强过我沈国,此番新皇登基,磨刀霍霍,我朝军民,不可不防。
  4. 造句 原因很简单,就是因为他们周边有几个虎狼之国一直在虎视眈眈。
  5. 造句 张仲坚异乡为客,却以中原人的身份执掌呼兰虎狼之国的大权,一生深谋远虑、苦心经营,渗透中原、虎视神州,更是圣龙之大患,绝对不可小窥!
  6. 造句 北有林胡匈奴东有强齐南有悍魏西有虎狼之国秦。
  7. 造句 父王,我大秦国兵多将广,又岂会怕这帮宵小之辈,只需父王一声号令,儿臣等愿领兵亲征,踏平这帮虎狼之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