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ì zhǔ zhī yí
成语解释:见“地主之谊”。
成语出处:清·蒲松龄《聊斋志异·三仙》:“未修地主之仪,忽叨盛馔,于理不当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用于接待外地朋友
繁体字形:地主之儀
英文翻译:the friendship or hospitality of a host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主:1.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,家庭的首脑:主人。物主。失主(失掉财物的人)。当家作主。2.旧时臣子称君王,下级称上级,仆人称家主:君主。主上。3.对事物的意见或认为应当如何处理,决定:主张。主见。主意。主义。4.对事物有决定权力:民主。自主。主持。主宰。主权(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的权力)。5.最重要的,最基本的:主次。主要。主力。主将(jiàng)。6.预示:早霞主雨。7.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:木主。神主。8.基督教、伊斯兰教对所信仰的神或本教创始人的称呼。9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仪:1.人的外表:仪表。仪容。威仪。2.礼节;仪式:司仪。行礼如仪。3.礼物:贺仪。谢仪。4.倾心;向往:心仪已久。5.姓。6.仪器:仪表。地动仪。半圆仪。
哎,说到“地主之仪”这个成语,可能有人会挠头:这词儿啥意思啊?说白了,它原本指的是主人对客人应有的礼节和款待,后来也用来形容人做事周到、讲究体面。比如你到朋友家做客,人家又是泡茶又是备点心,临走还塞你两包土特产——这不就是妥妥的“地主之仪”吗?
那问题来了,这成语现在还能用吗?当然能!比如职场新人小张第一次接待客户,提前查了客户的饮食习惯,订了对方老家的特色菜。客户感动得直拍大腿:“小张啊,你这‘地主之仪’做得比本地人还到位!”你看,用在这儿既贴切又带点幽默感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年轻人还讲究这套吗?其实会!我邻居老王儿子结婚,专门给外地亲戚包了接送车,连景点门票都提前买好。亲戚们在家族群里狂刷大拇指:“这招待真叫一个‘地主之仪’!”你品,你细品,这种老传统里透着的人情味,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反而更显珍贵。
有人可能嘀咕:搞这些虚头巴脑的礼数累不累啊?其实关键在“走心”二字。记得去年同学聚会,做东的老李直接把火锅店包场,每人发了个定制围裙。既没铺张浪费,又把大家照顾得舒舒服服。要我说啊,“地主之仪”的精髓不在于排场,而是那份让人如沐春风的用心。
最后插句题外话,现在流行AA制聚餐,是不是“地主之仪”就过时了?非也非也!上个月部门团建,95后的小刘主动给大家准备了解酒药和湿纸巾。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关照,不正是新时代的“地主之仪”吗?所以说啊,老词儿也能玩出新花样,只要心意到位,管它形式怎么变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