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óng 鸿
  • jiàn
  • zhī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hóng jiàn zhī yí

成语解释:对人风采才能的赞词。

成语出处:《周易 渐》:“鸿渐于陆,其羽可用为仪,吉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对人风采才能的赞词

繁体字形:鴻漸之儀

英文翻译:Hongjianzhiyi

鸿渐之仪的意思

鸿:1.大雁:鸿雁。鸿毛。雪泥鸿爪(喻往事遗留的痕迹)。2.大:鸿博。鸿图。鸿沟。鸿儒。鸿福。鸿运。鸿烈。3.指书信:来鸿。4.姓。

渐:[jiàn]1.副词。慢慢地;逐步地:渐入佳境。渐进。2.指苗头:防微杜渐。[jiān]1.浸:渐渍。渐染。2.流入:东渐于海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仪:1.人的外表:仪表。仪容。威仪。2.礼节;仪式:司仪。行礼如仪。3.礼物:贺仪。谢仪。4.倾心;向往:心仪已久。5.姓。6.仪器:仪表。地动仪。半圆仪。

成语评论

鸿渐之仪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别担心,咱们先拆开看看它的意思。鸿渐,源自《周易》的“鸿渐于陆”,指大雁缓缓飞向陆地,比喻事物循序渐进;而“仪”则指礼仪、仪态。合起来,“鸿渐之仪”常用来形容人举止从容、进退有度的风范。比如:“他在谈判桌上不急不躁,展现出鸿渐之仪,最终赢得了对方的尊重。”
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到底用在哪里合适呢?其实它特别适合描述需要保持风度的场合。例如职场中面对突发状况时,领导的一句“大家保持鸿渐之仪,问题总能解决”,既稳定了军心,又暗示了解决问题的节奏感。再比如婚礼现场,司仪夸赞新人:“二位从相识到相守,恰如鸿渐之仪,步步踏实”,既文雅又贴切。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现代用得不多,但它的内核其实很实用。试想:当同事因为意见不合争执时,你可以说“咱们能不能有点鸿渐之仪?事情总得慢慢商量”,是不是比直接说“别吵了”更有文化味儿?这种表达既保留了批评的力度,又用典故化解了尴尬,算得上语言艺术的小妙招。

个人觉得,成语就像文化基因库里的活化石。像“鸿渐之仪”这样偏冷门的成语,虽然日常使用频率低,但偶尔在合适的场合蹦出来,反而能成为谈话的亮点。就像穿衣服,基础款固然实用,但偶尔搭配一件精致的中式盘扣上衣,整个人的气质都会不一样。语言表达也是如此,适度点缀古雅词汇,能让交流更有层次感。

最后留个思考题:如果要用“鸿渐之仪”形容当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,该怎么造句?比如:“面对工作压力,她选择鸿渐之仪——每天专注做好三件事,既不被焦虑裹挟,也不盲目求快。”这样的用法是否打破了传统语境?语言本就在流动中生长,或许这正是成语保持生命力的新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