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ì zhǔ zhī yì
成语解释:即招待外地来的客人;当地主人应尽的义务。地主:当地的主人。谊:情谊。
成语出处:左丘明《左传 哀公十二年》:“子服景伯谓子贡曰:‘夫诸侯之会,事既毕矣,侯伯致礼,地主归饩,以相辞也。’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宾语;含褒义
繁体字形:地主之誼
英文翻译:hospitality of a host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主:1.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,家庭的首脑:主人。物主。失主(失掉财物的人)。当家作主。2.旧时臣子称君王,下级称上级,仆人称家主:君主。主上。3.对事物的意见或认为应当如何处理,决定:主张。主见。主意。主义。4.对事物有决定权力:民主。自主。主持。主宰。主权(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的权力)。5.最重要的,最基本的:主次。主要。主力。主将(jiàng)。6.预示:早霞主雨。7.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:木主。神主。8.基督教、伊斯兰教对所信仰的神或本教创始人的称呼。9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谊:交情:友谊。情谊。深情厚谊。
大伙儿都知道“地主之谊”这词儿吧?说白了就是主人对客人得热情周到,不能让人家觉得被冷落。比如老张请同事来家里聚餐,又是端茶倒水又是张罗特色菜,嘴里还念叨“来我家就跟自己家一样”,这就是典型的尽地主之谊嘛!你瞅,这词儿用在这儿是不是特贴切?
有人可能要问了:这词儿只能用在请客吃饭吗?哎这您可就小瞧它了!上个月我出差去杭州,对接的客户代表老王愣是开车带我把西湖十景逛了个遍,临走还塞给我两罐龙井茶。您猜怎么着?人家拍着胸脯说:“来了我的地盘,必须让你宾至如归!”您瞧瞧,这可不只是吃喝层面的招待,连时间精力都搭进去了,这才是把地主之谊做到骨子里了。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年轻人还讲究这个吗?依我看呐,形式可以变,但内核不会丢。上周我表弟接待外地网友,虽说就带人家吃了顿火锅,但提前查了交通路线、准备了充电宝雨伞这些小物件,照样把地主之谊尽得明明白白。说到底,真诚永远比排场重要,您说是这个理儿不?
倒是有个趣事儿得提一嘴。前阵子我邻居老李头,为了招待亲家母,把家里祖传的景德镇茶具都搬出来了,结果手一哆嗦摔了个杯子。要我说啊,尽地主之谊这事儿,量力而行最重要,别打肿脸充胖子。就像咱老话说的,礼轻情意重嘛!
其实现在职场上也讲究这个理儿。去年我们公司接待外省考察团,行政部的小年轻们搞了个电子版城市攻略,把周边美食景点打包成二维码。您别说,这新时代的地主之谊玩得既实用又有创意,可比光在酒桌上拼酒强多了。时代在变,待客之道也得与时俱进不是?
说到底,“地主之谊”这四个字啊,就像煮火锅的底料,关键得调出让人舒服的滋味。不管是端茶倒水的老传统,还是制作旅行攻略的新花样,只要能让对方感受到“这儿有人把我放心上”,那这地主之谊就算尽到位了。您觉着是不是这么个理儿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