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āi běi jiāng nán
成语解释:原指古凉州治内贺兰山一带。后泛指塞外富庶之地。
成语出处:唐·韦蟾《送卢潘尚书之灵武》诗:“贺兰山下果园成,塞北江南旧有名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北方的地方
繁体字形:僿北江南
英文翻译:lush southern-type fields north of the great wall
塞:[sāi]1.堵;填:塞住漏洞。箱子塞满了。2.堵住瓶口或其他器物口的东西:瓶塞儿。软木塞儿。[sè]同“塞(sāi)”。用于书面语词,如“闭塞”“阻塞”“塞责”“茅塞顿开”等。[sài]边界上隔绝内外的屏障。泛指易于据守御敌的险要地方:塞外。要塞。边塞。
北:[běi]1.方向,早晨面对太阳,左手的一边,与“南”相对:北方。北辰(古书指北极星)。北上(古代以北为上,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,与“南下”相对)。北极星(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,人常靠它辨别方向)。北国(指中国北部)。2.打了败仗往回逃:败北。[bèi]古同“背”,违背,违反。
江:1.大河:长江。珠江。黑龙江。2.(Jiāng)指长江:江汉。江淮。江南。江左。3.姓。
南:[nán]1.方向。清晨面向太阳时右手的一边。与“北”相对:指南针。南方。2.指中国南方:南货。南味。[nā]〔南无〕梵语音译词。佛教用语。表示尊敬或皈依:南阿弥陀佛。无(mó)。
什么是“塞北江南”?这个充满画面感的成语,字面上看像是地理概念,实际藏着更深层的文化密码。它原本描述宁夏平原在荒凉西北中呈现的江南风光,如今常被用来比喻意料之外的美好反差。就像在漫天黄沙中突然遇见绿洲,这种惊喜感如何通过语言精准传达?
去年秋天我在甘肃张掖亲眼见过这种神奇对照。祁连山融雪滋养的丹霞地貌间,金黄的稻田随风起伏,远处却是寸草不生的雅丹戈壁。当地导游指着正在收割的农民说:“我们这儿拖拉机开进棉花田,背后映着雪山尖,可不就是塞北江南?”这个鲜活的场景让我突然理解,成语的生命力源于真实的生活观察。
为什么这个成语能跨越千年依然生动?或许因为它击中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——在困顿中发现希望,在差异中创造和谐。就像我认识的一位蒙古族画家,他把草原的苍茫与苏州园林的精致融合在油画里,展览时标签写着“现代版塞北江南”。这种文化混搭产生的化学反应,恰是成语历久弥新的当代注解。
现代社会还需要这样的比喻吗?看看深圳的崛起历程就是最好回答。四十年前的小渔村,如今科技大厦与红树林湿地相映成趣,天南海北的人们带着不同口音共建家园。这种多元共生的智慧,与古人用“塞北江南”描绘的融合之美一脉相承。当我在滨海大道看到骑楼建筑旁矗立着5G基站时,突然觉得成语有了新的打开方式。
理解这类成语的关键,或许在于保持对矛盾的包容心。就像品尝西北的羊肉配江南的黄酒,初觉突兀细品醇香。下次遇到看似冲突的事物,不妨想想“塞北江南”的智慧——差异本身就可能孕育独特的美感,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愿意换个角度欣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