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à jiāng nán běi
成语解释:指靠临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。
成语出处:明·郭勋《英烈传》第25回:“目今大江南北,盗贼蜂起,江淮之地,十去其五;河南、河北,或复或失,不得安宁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指临长江地区
繁体字形:大江南北
英文翻译:on both sid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太”。2.古同“泰”。
江:1.大河:长江。珠江。黑龙江。2.(Jiāng)指长江:江汉。江淮。江南。江左。3.姓。
南:[nán]1.方向。清晨面向太阳时右手的一边。与“北”相对:指南针。南方。2.指中国南方:南货。南味。[nā]〔南无〕梵语音译词。佛教用语。表示尊敬或皈依:南阿弥陀佛。无(mó)。
北:[běi]1.方向,早晨面对太阳,左手的一边,与“南”相对:北方。北辰(古书指北极星)。北上(古代以北为上,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,与“南下”相对)。北极星(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,人常靠它辨别方向)。北国(指中国北部)。2.打了败仗往回逃:败北。[bèi]古同“背”,违背,违反。
哟,你瞅瞅,“大江南北”这成语可真是自带画面感!比如老张开了家火锅连锁店,短短三年分号就开遍了大江南北,连青藏高原上的牧民都嗦着麻辣锅底竖大拇指。这时候问题就来了:这词儿到底啥意思?说白了就是形容范围广、覆盖面大,跟“五湖四海”算是表兄弟,但更强调地理上的跨越感。
咱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哈。最近有个网红博主拍了个视频,说方言段子火遍大江南北,评论区里东北老铁和广东靓仔互相学对方口音。您猜怎么着?有人问:“这词只能指国内吗?”要我说啊,按传统用法确实指中华大地,不过现在年轻人也爱用来形容跨国的,比如“特斯拉充电桩铺遍大江南北”,带点夸张那味儿。
话说回来,这成语背后藏着中国人的空间认知智慧。您琢磨琢磨,古代没GPS的时候,用江河走向划分区域多聪明!不过现在年轻人更爱说“全网刷屏”这类新词儿,但“大江南北”的生命力依然顽强。就像我二舅爷,七十多了还念叨:“当年当兵那会儿,战友可都是大江南北聚来的”,这话里头的沧桑感新词可替代不了。
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:文旅局宣传片最爱用这词。比如某地搞了个民俗文化节,主持人必说“欢迎大江南北的朋友来体验”。这时候问题又冒出来了——用多了会不会变套路?个人觉得关键在真诚,就像去年我在景德镇遇到个台湾陶艺家,人家真就是慕名从海峡对岸跑来学手艺,这才叫实打实的“大江南北”交流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,您知道这成语最早出自元曲吗?关汉卿剧本里那句“走遍大江南北,觅个知心人”现在看还挺浪漫。所以说啊,老词儿用出新意才是本事,就像川菜馆开在哈尔滨照样爆满,这南北交融的烟火气,可不就是活生生的“大江南北”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