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ēng míng láng jí
成语解释:形容名望声誉败坏到了极点,不可收拾
成语出处:清·宣鼎《夜雨秋灯录·珊珊》:“邑之仕宦眷属,闻之成不平,声名狼籍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、状语;指人的声誉
繁体字形:聲名狼籍
英文翻译:discrepute
声:1.物体振动所发出的音响:锣声。大声。2.说话;语言:不声不响。呼声。3.宣布;陈述:声明。声讨。4.名誉:声望。名声。5.声母:声韵。双声。6.声调:第一声。去声。7.量词。用于声音发出的次数:连喊三声。
名:1.名字;名称:人名。书名。命名。报名。给他起个名儿。2.名字叫做:这位女英雄姓刘名胡兰。3.名义:你不该以出差为名,到处游山玩水。4.名声;名誉:出名。有名。世界闻名。5.出名的;有名声的:名医。名著。名画。名山。6.说出:莫名其妙。不可名状。7.占有:一文不名。不名一钱。8.a)用于人:三百多名工作人员。录取新生四十名。b)用于名次:第三名。9.姓。
狼:哺乳动物,外形像狗,面部长,耳朵直立,毛黄色或灰褐色,尾巴向下垂。昼伏夜出,冬天常聚集成群,性凶暴,吃野生动物和家畜等,有时也伤害人。
籍:1.书;书册:古籍。经籍。2.登记隶属关系的册簿。引申指隶属关系:国籍。党籍。户籍。3.祖居或本人出生的地方:原籍。祖籍。
提到“声名狼籍”,许多人会联想到“负面新闻缠身”“口碑崩塌”的场景。但这个词究竟怎么用?为什么人们会用“狼籍”来形容一个人的名声?我们不妨从实际案例切入,聊聊这个成语的深层含义。
假设某公司被爆出长期造假账目,员工爆料内部管理混乱,消费者纷纷抵制。这时媒体评价“这家企业早已声名狼籍”,是否贴切?答案是肯定的。这个成语的核心在于描述因长期错误行为导致信誉全面崩盘的状态,如同被狼群践踏过的草地般零乱不堪。
为什么用“狼”来比喻?成语中的“狼籍”源自古代草编坐垫“席子”,狼群经过后席子凌乱散落,引申为破败景象。现代使用中,常指某人或机构因失信、违规等行为,在公众认知中形成难以逆转的负面形象。例如某明星多次被证实逃税,即便事后道歉,媒体报道仍称其“声名狼籍”,正是强调这种信誉的彻底瓦解。
如何避免成为“声名狼籍”的对象?我曾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:职场中习惯性推卸责任的人,往往比偶尔犯错但主动承担者更容易被贴上负面标签。这说明公众对“持续性问题”的容忍度远低于“单次失误”。保持言行一致、及时纠偏,比事后危机公关更能维护长期声誉。
有人问:既然名声已经受损,还有挽回余地吗?真实案例显示,某餐饮品牌因卫生问题曝光后,不仅全面整改门店,还开通实时厨房监控,两年后消费者信任度反而超过同行。这说明“声名狼籍”并非终审判决,持续用行动重建信任才是破局关键。
站在个人视角,我认为现代社会的“声名”更像动态评分系统。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让负面信息传播更快,但也为主动塑造形象提供了新渠道。与其害怕“狼籍”标签,不如将其视为提醒:在信息透明的时代,每个选择都在为个人品牌积累信用积分。
下次听到某人被形容“声名狼籍”时,不妨多问一句:这是单次失误还是模式问题?是客观事实还是舆论误伤?理解这些差异,或许能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他人,也更谨慎地经营自己的社会形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