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dà hǎi yī zhēn
成语解释:在大海里捞一根针。比喻无从寻觅
成语出处:明·天然痴叟《石点头·王本立天涯求父》:“这王珣踪迹无方,分明大海一针,何从捞摸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比喻句中
繁体字形:大海一針
英文翻译:A needle in the sea
大:[dà]1.指面积、体积、容量、数量、强度、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,与“小”相对:大厅。大政。大气候。夜郎自大。大腹便便。2.指大小的对比: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。3.规模广,程度深,性质重要:大局。大众。4.用于“不”后,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:不大高兴。5.年长,排行第一:老大。6.敬辞:大作。大名。大手笔。7.时间更远:大前年。8.〔大夫〕古代官职,位于“卿”之下,“士”之上。9.超过事物一半,不很详细,不很准确:大概。大凡。[dài]1.〔大夫〕医生(“夫”读轻声)。2.〔大王〕戏曲、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(“王”读轻声)。[tài]1.古同“太”。2.古同“泰”。
海:1.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,有的大湖也叫海,如青海、里海。2.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:人海。火海。3.大的(器皿或容量等):海碗。海量。4.古代指从外国来的:海棠。海枣。5.极多(后面一般跟“了、啦”等):街上的人可海啦!6.漫无目标地:海骂。她丢了支笔,海找。7.毫无节制地:海吃海喝。8.姓。
一:1.最小的正整数。见〖数字〗。2.表示同一:咱们是一家人。你们一路走。这不是一码事。3.表示另一:番茄一名西红柿。4.表示整个;全:一冬。一生。一路平安。一屋子人。一身的汗。5.表示专一:一心一意。6.表示动作是一次,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,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。a)用在重叠的动词(多为单音)中间:歇一歇。笑一笑。让我闻一闻。b)用在动词之后,动量词之前:笑一声。看一眼。让我们商量一下。7.用在动词或动量词前面,表示先做某个动作(下文说明动作结果):一跳跳了过去。一脚把它踢开。他在旁边一站,再也不说什么。8.与“就”配合,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:一请就来。一说就明白了。9.一旦;一经:一失足成千古恨。10.“一”字单用或在一词一句末尾念阴平,如“十一、一一得一”,在去声字前念阳平,如“一半、一共”,在阴平、阳平、上声字前念去声,如“一天、一年、一点”。本词典为简便起见,条目中的“一”字,都注阴平。11.我国民族音乐音阶上的一级,乐谱上用作记音符号,相当于简谱的“”。见〖工尺〗。
针:1.缝衣物用的工具,细长而小,一头尖锐,一头有孔或钩,可以引线,多用金属制成:绣花针。缝纫机针。2.细长像针的东西:松针。指南针。表上有时针、分针和秒针。3.针剂:防疫针。打针。4.中医刺穴位用的特制的金属针:银针。毫针。5.中医用特制的金属针按穴位刺入体内医治疾病:针灸。6.姓。
哎哟喂,大海一针这成语听着是不是有点抽象?说白了,它形容的是在茫茫人海或复杂环境中精准定位目标的能力,就像在浩瀚大海里找一根针那么难。但话说回来,为啥非要用“针”来比喻呢?估计是因为针又小又细,找起来特费劲,你懂的。
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比如你在机场接人,结果对方手机没电了,航班信息又临时变更。这时候你愣是在几百号旅客里一眼认出他,这不就是现实版“大海一针”嘛!不过啊,这种能力现在可不止靠眼力,手机定位、人脸识别这些科技手段也算新时代的“大海一针”神器了。
有人可能要问:这成语是不是太夸张了?其实吧,古人用这种比喻主要是为了强调“专注”和“效率”。就像我上次在图书馆找一本绝版书,管理员愣是从几十万册书里五分钟就给我翻出来了,当时我就觉得这阿姨绝对练过“大海一针”的绝活。
要我说啊,这成语放到职场里也挺贴切。比如市场分析报告里找关键数据,或者程序员调试代码查BUG,可不都是“大海一针”的操作?重点不是事情有多难,而是能不能抓准核心矛盾。就像我哥们老张说的:“解决问题就跟吃火锅似的,得先找准那片最入味的毛肚。”
不过话说回来,现在人工智能这么发达,很多“大海一针”的活儿都交给算法了。但人脑的直觉判断还是机器替代不了的,比如医生看CT片时的那种经验判断,这种“人机结合”的模式说不定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。你觉得呢?
说到底,“大海一针”背后藏着个朴素的道理:再复杂的事都有突破口。关键得保持住那股子“较真”的劲儿,就像我妈找遥控器时那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气势。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,不妨默念三遍这成语,说不定灵感就来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