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ān rén gòng jiàn
成语解释:鉴:审察。天公、众人皆可审察。表示诚实无欺。
成语出处:蔡东藩《民国通俗演义》第29回:“区区之心,唯以地方秩序为主,以人民生命财产为重,始终不渝,天人共鉴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天人共鑒
英文翻译:Learn from each other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共:[gòng]1.相同,一样:共性。共同。同甘共苦。2.彼此都具有、使用或承受:患难与共。休戚与共。3.一起,一齐:共鸣。共勉。共议。共处(chǔ)。4.总计,合计:共计。总共。5.与,和:“落霞与孤鹜齐飞,秋水共长天一色。”6.“共產党”的简称。[gōng]1.古同“恭”,恭敬。2.古同“供”,供奉,供给。
鉴:1.镜子(古代用铜制成)。2.照:水清可鉴。3.仔细看;审察:鉴别。鉴定。4.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:引以为鉴。前车之覆,后车之鉴。5.旧式书信套语,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,表示请人看信:惠鉴。台鉴。钧鉴。
“天人共鉴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雅,但它表达的意思其实特别接地气——就是一件事或一个人的行为,连老天爷和所有人都在看着,明明白白,谁也别想抵赖。比如,你可能会在历史故事里看到这样的句子:“岳飞精忠报国,其心可昭日月,此乃天人共鉴之事。”这里的“天人共鉴”就像给岳飞的人品盖了个“官方认证章”,强调他的忠诚连天地都看得清清楚楚。
有人可能会问:为什么非要用“天”和“人”一起作证?这背后其实藏着古人对“公平”的追求。比如古代断案时,如果证据不足,官员可能会说“此事自有天人共鉴”,相当于在说:“真相或许暂时被掩盖,但总有大白于天下的那一天。”这种说法既给了当事人希望,又暗示了道德层面的审判力量。
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还能用吗?当然可以!比如同事间讨论某位领导多年坚持扶贫的事迹,可能会感叹:“他十年如一日帮扶山区孩子,这份坚持真是天人共鉴。”不过要注意语境,如果用来说“我昨天没偷吃零食,天人共鉴啊”,就显得用力过猛了。毕竟成语自带庄重感,更适合用在需要强调公信力的场合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虽然这个成语强调“天地人共同见证”,但我们发现古人更侧重“天”的视角,而现代人使用时反而更侧重“人”的见证。比如在工程质量承诺书中写上“本工程绝无偷工减料,天人共鉴”,其实重点是想说“我们接受全社会监督”。这种语义重心的迁移,恰恰反映了社会从“天命观”向“人本主义”的转变。
说到个人观点,我认为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构建了一个“三维监督体系”——上有天道循环,中有法律规章,下有百姓口碑。就像现在说的“人在做,天在看,摄像头在拍”,古人用四个字就概括了这种全方位的监督机制。尤其在信息透明的今天,“天人共鉴”反而有了新的现实意义——网络时代,任何行为都可能被永久记录,这何尝不是数字时代的“天人共鉴”?
最后要提醒的是,这个成语虽好,但就像高档瓷器要配雅致茶席,使用时也要注意场合。与其在朋友圈用它来证明自己减肥没偷吃,不如留着用在更需要建立公信力的时刻。毕竟语言就像衣服,合身得体才最能体现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