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ān nán hǎi běi
成语解释:①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。②形容(谈话)漫无边际。
成语出处:杨朔《熔炉》:“他素来最能关心战士,天南海北,不管怎样调皮捣蛋的人,一经他教育改造,都能脱胎换骨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相距遥远
繁体字形:天南海北
英文翻译:all over the country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南:[nán]1.方向。清晨面向太阳时右手的一边。与“北”相对:指南针。南方。2.指中国南方:南货。南味。[nā]〔南无〕梵语音译词。佛教用语。表示尊敬或皈依:南阿弥陀佛。无(mó)。
海:1.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,有的大湖也叫海,如青海、里海。2.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:人海。火海。3.大的(器皿或容量等):海碗。海量。4.古代指从外国来的:海棠。海枣。5.极多(后面一般跟“了、啦”等):街上的人可海啦!6.漫无目标地:海骂。她丢了支笔,海找。7.毫无节制地:海吃海喝。8.姓。
北:[běi]1.方向,早晨面对太阳,左手的一边,与“南”相对:北方。北辰(古书指北极星)。北上(古代以北为上,后指去本地以北的某地,与“南下”相对)。北极星(出现在天空北部的一颗亮星,人常靠它辨别方向)。北国(指中国北部)。2.打了败仗往回逃:败北。[bèi]古同“背”,违背,违反。
“天南海北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天南”和“海北”——一个极南,一个极北,形容距离极其遥远。但它在实际使用中可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概念。比如:“毕业后,同学们天南海北地闯荡,有的去了深圳创业,有的在内蒙古支教。”这里用“天南海北”既点出了大家分散各地,又暗含了人生选择的多样性。
为什么成语里要用“天南”和“海北”这两个方向?其实古人用“天南海北”更多是为了对仗工整,类似“东奔西走”“南辕北辙”中的方向词组合。这种表达不仅朗朗上口,还能让人瞬间联想到广阔的空间感。比如:“他天南海北地跑业务,行李箱里总装着不同城市的地图。”这里的“跑业务”和“不同城市”形成呼应,强化了奔波的状态。
现代人用这个成语时,往往更注重它的引申义。比如在聊天场景:“酒桌上几杯下肚,大家开始天南海北地胡侃,从火星移民聊到老家的酸菜缸。”这里的地理距离转化成了话题的跳跃性,说明聊天内容跨度大且无拘束。这种用法其实更贴近日常交流,毕竟现在坐高铁半天就能跨省,物理上的“遥远”已经弱化了许多。
成语能不能用来表达情感?当然可以。比如:“奶奶总爱把天南海北的亲戚都叫回家过年,说缺了谁都不圆满。”这里的“天南海北”不只是地域概念,更承载着家族团聚的期盼。我注意到,现在很多年轻人虽然会用视频通话联系亲友,但依然觉得隔着屏幕的问候缺少温度——这可能就是成语里那种“遥远感”在数字时代的新体现。
有个有趣的观察:在职场语境中,“天南海北”常被用来强调合作范围。例如:“我们这个项目组很特别,成员天南海北分布在八个时区。”这种用法既说明了团队分布广,又暗含了多元化优势。不过实际工作中,时差带来的沟通障碍有时比地理距离更让人头疼,这倒是个古人想不到的新挑战。
最后想提个反常识的角度:“天南海北”未必总代表疏离。就像那句“真正的知己,就算天南海北也能心意相通”,距离反而成了检验情谊的试金石。这让我想起在西北旅行时遇到的牧民——他们可能一辈子没出过草原,但聊起其他省份的风土人情却如数家珍,这种精神上的“天南海北”反而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