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tiān
  • bēng
  • chè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tiān bēng dì chè

成语解释:崩:倒塌;坼:裂开。象天塌下、地裂开那样。比喻重大的事变。也形容巨大的声响。
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 赵策三》:“天崩地坼,天子下席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;形容声音巨大

繁体字形:天崩地坼

英文翻译:as though heaven and earth had fallen

天崩地坼的意思
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
崩:1.倒塌:土崩瓦解。2.破裂:豆荚崩开了。两人谈崩了。3.被弹(tán)射的物体击中:注意,别崩了眼睛。4.旧指帝王死亡。
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
坼:裂开:天寒地坼。

成语评论

天崩地坼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天空崩塌、大地裂开”,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夸张?其实它常被用来形容极端的灾难或巨大的变故。比如:“战争爆发时,整个城市仿佛天崩地坼,人们四处奔逃。”这里用“天崩地坼”烘托出战争带来的毁灭性冲击,是不是比直接说“破坏严重”更有画面感?

问题1:这个成语只能描述自然灾害吗?当然不是!比如有人创业失败后自嘲:“公司倒闭那天,我感觉天崩地坼,但后来才发现这是新生的开始。”这里用它比喻心理层面的崩塌,反而传递了一种绝处逢生的乐观态度。

问题2:用这个成语会显得太浮夸吗?关键看场景。比如写小说时描述主角遭遇背叛:“听到真相的瞬间,她的世界天崩地坼”,就能放大情感张力;但如果是日常聊天说“外卖送晚了,简直天崩地坼啊”,反而会因反差感产生幽默效果。

个人认为,这类成语就像语言中的“滤镜”——用得好能让表达更有层次。比如描述科技变革时:“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传统通讯行业天崩地坼,但同时也打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大门。”既点明冲击力,又暗示了转折的可能性。

另一个例子可能更贴近生活:“老一辈看到年轻人用AI写作业,觉得教育体系要天崩地坼了,殊不知工具迭代本就是历史常态。”这种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戏剧性,又引导读者思考变化背后的本质。

最后分享一个冷知识:古人用“天崩地坼”时,常隐含“秩序重建”的期待。比如史书里写改朝换代,表面是灾难,实则铺垫新时代的到来。这种藏在成语里的二元思维,或许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。

天崩地坼的造句

  1. 造句 他们狗咬狗去,任你们打得天崩地坼天塌地陷,只要不来犯我即可。
  2. 造句 石室陡然传出一阵天崩地坼之声,楚煌吃了一惊。
  3. 造句 蓦的,天崩地坼般的一声叱裂,云气顿被撕开了一个空洞。
  4. 造句 始皇出世,李斯相之,天崩地坼,掀翻一个世界,是圣是魔,未可轻议。
  5. 造句 紧接着地动山摇,天崩地坼,众人脚下过电般,令人站立不稳。
  6. 造句 前尘尤为多可得人半生执着,悲欢犹未多不可得半瞬解脱,棋子叩山河飞檐铁马作金戈,三两声弦拨蓦然天崩地坼。照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