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ān nù mín yuàn
成语解释:怒:发怒;怨:怨恨。上天震怒,人们怨恨。形容为害作恶非常严重,引起普遍的愤怒
成语出处:明·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94回:“三纲尽绝,五伦有乖,天怒民怨,自古及今,罪恶昭著未有若此之甚者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定语、宾语、状语;指引起公愤
繁体字形:天怒民怨
英文翻译:Anger and resentment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怒:1.生气;气愤:发怒。恼怒。2.盛大:怒潮。狂风怒号。山花怒放。
民:1.人民:国泰民安。为民除害。2.指某种人:藏民。回民。农民。渔民。牧民。居民。侨民。3.民间的:民歌。民谣。4.非军人;非军事的:拥军爱民。民航。民用。5.姓。
怨:1.怨恨:抱怨。结怨。2.责怪:任劳任怨。事情没办好只能怨我自己。
“天怒民怨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形容的是当权者的行为引发自然和社会的双重不满——比如古代帝王滥用民力导致天灾人祸,百姓怨声载道。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某村长强行征用全村土地建度假村,结果雨季山体滑坡毁坏农田,村民集体上访抗议,这不就是“天怒民怨”的现代缩影吗?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科技发达,这种成语还有现实意义吗?其实换个场景就能理解。比如一家企业为了利润超标排放污水,导致河流污染、周边居民健康受损,环保部门介入调查后企业股价暴跌——自然环境的“怒”和民众的“怨”依然会形成连锁反应。这说明“天怒民怨”的本质从未过时,只是表现形式与时俱进。
有意思的是,这个成语背后藏着平衡智慧。历史上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本是利国工程,但急功近利导致民不聊生,最终王朝崩塌。反观都江堰建造时,李冰父子既考虑水利工程又妥善安置移民,反而成就千古美谈。这启示我们:关键不在于做不做大事,而在于做事时是否敬畏规律、尊重民意。
普通人如何避免陷入“天怒民怨”的陷阱?我的观察是:小到社区议事,大到城市规划,只要决策过程保持透明和参与感,就能有效化解矛盾。比如某老旧小区改造前,居委会组织三次居民听证会调整方案,最终连最反对的住户都竖起大拇指——你看,把“天意”(客观规律)和“民心”摆在同等位置,很多问题自然迎刃而解。
最近看新闻,某地智慧农业项目通过卫星监测+村民微信群同步信息,既防范了自然灾害又收集了种植户反馈。这种科技赋能的新模式,或许正在改写“天怒民怨”的传统剧本。当无人机巡田取代了强征劳役,当大数据分析替代了主观臆断,古老的警示正在转化为现代治理的指南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