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én nù mín tòng
成语解释:痛:恨。天神愤怒,百姓痛恨。形容因作恶多端,引起极大愤怒
成语出处:西汉·晏婴《晏子春秋·外篇》:“不思谤讟,不惮鬼神,神怒民痛,无悛于心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处事等
繁体字形:神怒民痛
英文翻译:God angry people pain
神:1.宗教指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统治者,迷信的人指神仙或能力、德行高超的人物死后的精灵:神位。财神。无神论。多神教。2.神话中的人物,有超人的能力:料事如神。用兵如神。3.特别高超或出奇,令人惊异的;神妙:神速。神效。这事真是越说越神了。4.精神;精力:凝神。费神。聚精会神。双目炯炯有神。5.神气:神色。神情。瞧他那个神儿,准是有什么心事。6.聪明;机灵:瞧!这孩子真神。7.姓。
怒:1.生气;气愤:发怒。恼怒。2.盛大:怒潮。狂风怒号。山花怒放。
民:1.人民:国泰民安。为民除害。2.指某种人:藏民。回民。农民。渔民。牧民。居民。侨民。3.民间的:民歌。民谣。4.非军人;非军事的:拥军爱民。民航。民用。5.姓。
痛:1.疾病创伤等引起的难受的感觉:头痛。肚子痛。伤口很痛。2.悲伤:悲痛。哀痛。3.尽情地;深切地;彻底地:痛击。痛骂。痛歼。痛饮。痛下决心。
说到"神怒民痛"这个成语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神话故事里的场景。其实这个成语更多用来比喻政策失当导致天怒人怨的情况。比如明代万历年间,朝廷横征暴敛导致多地爆发农民起义,当时就有文人写下"苛政猛于虎,神怒民痛不堪言"的句子。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还需要用这么古老的成语吗?看看某些企业突然宣布全员降薪却不解释原因时,员工群里"这简直是现代版神怒民痛"的吐槽就会明白,只要存在不公现象,这个成语就永远不会过时。
去年某地暴雨导致城市内涝,市民发现防洪工程竟是"豆腐渣",社交媒体上"工程偷工减料,真叫神怒民痛"的评论获得上万点赞。这说明当权者若忽视民生疾苦,民众自然会用这种充满历史分量的成语来表达不满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在新时代有了新解读。有位社区书记曾分享:"过去总把'神怒'理解成超自然力量,现在我们觉得'神'可以指代民心——当民众真正痛心时,执政者就该警醒了。"这种与时俱进的诠释让老成语焕发了新生命。
在乡镇走访时遇到个典型案例:某村强行推行土地流转,村民在村委会门口贴出"莫让神怒民痛事,化作田间断肠声"的对联。后来镇政府重新协商方案,用实践验证了"防民之痛,甚于防川"的道理。这让我想到,化解矛盾的关键不在于压制声音,而在疏通表达渠道。
当代年轻人对这个成语也有独特演绎。有网络作家在小说里写道:"当系统bug导致游戏道具全消失时,世界频道瞬间刷满'神怒民痛'的弹幕。"这种将传统文化符号融入现代语境的创新,恰恰说明四字成语的生命力远超我们想象。
观察近年来的公共事件会发现,每当出现引发广泛共鸣的社会问题时,"神怒民痛"这个词就会重新活跃。它像面镜子,既映照出民众的真实情绪,也提醒着决策者:与其事后补救,不如在制定政策时就多听听民间声音。
有位退休教师说得实在:"与其纠结成语本身的宗教色彩,不如关注它传递的警示意义。就像气象预警有蓝黄橙红,'神怒民痛'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社会预警信号。"这种实用主义的解读,或许正是传统文化在现代存续的智慧密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