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bēn
  • zǒu
  • zhī
  • yǒu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bēn zǒu zhī yǒu

成语解释:指彼此尽力相助的挚友

成语出处: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党锢传 何嵎》:“袁绍慕之,私与往来,结为奔走之友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朋友

繁体字形:奔走之友

英文翻译:Running friends

奔走之友的意思

奔:[bēn]1.奔走;急跑:狂奔。奔驰。2.紧赶;赶忙或赶急事:奔命。奔丧。3.逃跑:奔逃。东奔西窜。4.姓。[bèn]1.直向目的地走去:投奔。直奔工地。他顺着小道直奔那山头。奔向小康。2.朝;向:奔这边看。渔轮奔渔场开去。3.年纪接近(四十岁、五十岁等):他是奔六十的人了。4.为某事奔走:奔球票。你们生产上还缺什么材料,我去奔。

走:1.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:行走。走路。孩子会走了。马不走了。2.跑:奔走。3.(车、船等)运行;移动;挪动:钟不走了。这条船一个钟头能走三十里。你这步棋走坏了。4.趋向;呈现某种趋势:走红。走热。5.离开;去:车刚走。我明天要走了。请你走一趟吧。把箱子抬走。6.指人死(婉辞):她还这么年轻就走了。7.(亲友之间)来往:走娘家。走亲戚。他们两家走得很近。8.通过:咱们走这个门出去吧。9.漏出;泄漏:走气。走风。说走了嘴。10.姓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友:1.朋友:好友。战友。2.相好;亲近:友爱。友好。3.有友好关系的:友人。友邦。友军。4.姓。

成语评论

哎哟,说到“奔走之友”这个成语,大家是不是有点耳熟但又不太确定具体意思?说白了,它形容那些能为你东奔西走、两肋插刀的朋友。比如:“老王公司资金链断裂时,老张二话不说就动用人脉帮他周转,真不愧是奔走之友啊!”你瞧,这种朋友关键时刻绝对靠谱,对吧?

等等,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词和‘患难之交’有啥区别?”嘿,问得好!奔走之友更强调行动上的支持,而患难之交更突出共同经历困境的情谊。打个比方,你失业了,朋友天天帮你投简历、介绍面试——这就是奔走之友;但陪你喝酒吐槽、听你哭诉的,可能更像患难之交。两者都是珍宝,但侧重点不同嘛。

话说回来,现在通讯这么发达,一个电话就能联系到人,奔走之友是不是过时了?要我说啊,恰恰相反!虽然不用真的“跑腿”了,但愿意为你花时间解决问题的人反而更难得。比如你电脑中毒急得跳脚,朋友连夜远程帮你重装系统,这难道不算新时代的“奔走”吗?

不过啊,我总觉得现代人把“帮忙”想得太复杂了。有时候举手之劳也能体现奔走之友的精神。比如同事突然请假,你主动帮他跟进客户;邻居家孩子发烧,你开车送他们去医院…这些小事积累起来,可比嘴上说的“兄弟情”实在多了,你说是不是这个理?

最后唠叨一句:奔走之友虽好,可别把别人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。友情就像存钱罐,光取不存迟早见底。下次看到朋友需要帮忙时,咱也撸起袖子当回别人的奔走之友,这关系才能长久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