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ào xué shēn sī,xīn zhī qí yì
成语解释:深:深入。爱好学习并能深入思考,心里就懂得了其中的意义
成语出处:西汉·司马迁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“《书》缺有间矣,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。非好学深思,心知其意,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、分句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好壆深思,心知其意
英文翻译:Be eager to learn and think deeply
好:[hǎo]1.优点多的;使人满意的(跟“坏”相对):好人。好东西。好事情。好脾气。庄稼长得很好。2.合宜;妥当:初次见面,不知跟他说些什么好。3.用在动词前,表示使人满意的性质在哪方面:好看。好听。好吃。4.友爱;和睦:友好。好朋友。他跟我好。5.(身体)健康;(疾病)痊愈:体质好。身子比去年好多了。他的病好了。6.用于套语:好睡。您好走。7.用在动词后,表示完成或达到完善的地步:计划订好了。功课准备好了。外边太冷,穿好了衣服再出去。坐好吧,要开会了。8.表示赞许、同意或结束等语气:好,就这么办。好了,不要再说了。9.反话,表示不满意:好,这一下可麻烦了。10.用在形容词前面问数量或程度,用法跟“多”相同:哈尔滨离北京好远?[hào]1.喜爱(跟“恶”wù相对):嗜好。好学。好动脑筋。好吃懒做。他这个人好表现自己。2.常容易(发生某种事情):刚会骑车的人好摔跤。
学:1.学习:学技术。勤工俭学。我跟着他学了许多知识。2.模仿:他学杜鹃叫,学得很像。3.学问:治学。才疏学浅。博学多能。4.指学科:数学。物理学。政治经济学。5.学校:小学。大学。上学。6.姓。
深:1.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(跟“浅”相对,2.—3.同):深耕。深山。这院子很深。4.深度: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。这间屋子宽一丈,深一丈四。5.深奥:由浅入深。这本书很深,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。6.深刻;深入:深谈。影响很深。7.(感情)厚;(关系)密切:深情。两人的关系很深。8.(颜色)浓:深红。深绿。颜色太深。9.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:深秋。夜已经很深了。10.很;十分:深知。深信。深恐。深表同情。深有此感。11.姓。
思:[sī]1.想,考虑,动脑筋:思想(a.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;b.想法,念头;c.思量)。思忖。思索。思维。沉思。寻思。见异思迁。2.想念,挂念:思念。思恋。相思。3.想法:思绪。思致(新颖独到的构思、意趣)。构思。4.姓。[sāi]〔于思〕多胡须的样子,如“自捋颔下,则于思者如故矣”。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智”,智慧。
其:[qí]1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的;他(她、它)们的:各得其所。自圆其说。2.人称代词。他(她、它);他(她、它)们:促其早日实现。不能任其自流。3.指示代词。那个;那样:查无其事。不厌其烦。4.指示代词。虚指:忘其所以。5.姓。6.表示揣测、反诘:岂其然乎?。其奈我何?7.表示请求或命令:子其勉之!8.词缀:极其。尤其。如其。[jī]用于人名,郦食其(LìYìjī),汉朝人。
意:1.意思:来意。2.愿望:满意。3.料想:出其不意。4.事物流露的情态:春意。5.意大利的简称。
“好学深思,心知其意”这八个字,听起来像是一句老生常谈的教诲,但它的内涵真的只是“用功读书”吗?其实不然。我们不妨拆开来看:前半句“好学深思”强调行动,既要主动学习,又要深入思考;后半句“心知其意”则是结果,指真正理解了知识的本质。那么问题来了——为什么光“学”不够,必须加上“思”才能“知其意”?
举个例子,学生背诵数学公式时,如果只是机械记忆,遇到变形的题目可能就束手无策。但若边学边想“这个公式怎么推导出来的?适用条件是什么?”,就像拼图时先看清图案全貌,即便某块形状特殊,也能快速找到正确位置。这种“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”的状态,正是成语的精髓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代社会信息爆炸,哪有时间既学又思?”这恰是成语的现代价值所在。刷短视频学历史知识,看似高效,但若没有停下来思考事件的前因后果,这些碎片就像沙滩上的字迹,潮水一冲就消失。反观那些真正内化知识的人,往往会在接收信息后给自己留出“消化时间”——比如看完纪录片后写三行感想,或者和他人讨论矛盾点。
工作中如何体现这个成语?想象程序员调试代码的场景:初级者可能盲目修改参数试错,而资深者会先理清逻辑链条,在关键节点设置断点观察数据流向。这种“先全局思考,再精准行动”的模式,不仅节省时间,还能培养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我个人在学外语时深有体会。早年背单词只记中文释义,结果在真实对话中反应迟钝。后来改成每个新词都查原文字典、找例句、自己造句,就像给记忆绑上了多条绳索,即便某条断裂,其他线索仍能唤醒理解。这种学习方式虽然前期较慢,却能让人在关键时刻“心领神会”。
回到最初的问题:为什么学和思必须结合?因为知识如同食材,学习是采购收集,思考则是烹饪加工。没有人会因为买了顶级牛排就直接生吞,同理,未经思考加工的知识也难以真正滋养心智。当我们在信息洪流中保持这份清醒,或许就能体会到:真正的智慧,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输入输出,而是持续的理解与创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