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rén
  • tóng
  • xīn
  • xīn
  • tóng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rén tóng cǐ xīn,xīn tóng cǐ lǐ

成语解释:指合情合理的事,大家想法都会相同。

成语出处: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只是她也是个女孩儿。俗语说的:‘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。’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复句式;作分句;

繁体字形: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

英文翻译:People share the same heart and reason

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的意思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同:[tóng]1.相同;一样:同类。同岁。同工同酬。大同小异。条件不同。同是一双手,我为什么干不过他?2.跟…相同:同上。同前。“弍”同“二”。3.共同:一同。会同。陪同。4.一同;一齐(从事):同甘苦,共患难。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。5.引进动作的对象,跟“跟”相同:有事同群众商量。6.引进比较的事物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哥哥一样聪明。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。7.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这件事无关。8.表示替人做事,跟“给”相同: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。你别着急,我同你出个主意。9.表示联合关系,跟“和”相同:我同你一起去。10.姓。[tòng]见〖胡同〗。

此:1.这;这个(跟“彼”相对):此人。此时。由此及彼。此呼彼应。2.表示此时或此地:就此告别。谈话就此结束。从此病有起色。由此往西。3.这样:长此以往。当时听劝,何至于此。
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
同:[tóng]1.相同;一样:同类。同岁。同工同酬。大同小异。条件不同。同是一双手,我为什么干不过他?2.跟…相同:同上。同前。“弍”同“二”。3.共同:一同。会同。陪同。4.一同;一齐(从事):同甘苦,共患难。我们俩同住一个宿舍。5.引进动作的对象,跟“跟”相同:有事同群众商量。6.引进比较的事物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哥哥一样聪明。今年的气候同往年不一样。7.表示与某事有无联系,跟“跟”相同:他同这件事无关。8.表示替人做事,跟“给”相同:这封信我一直同你保存着。你别着急,我同你出个主意。9.表示联合关系,跟“和”相同:我同你一起去。10.姓。[tòng]见〖胡同〗。

此:1.这;这个(跟“彼”相对):此人。此时。由此及彼。此呼彼应。2.表示此时或此地:就此告别。谈话就此结束。从此病有起色。由此往西。3.这样:长此以往。当时听劝,何至于此。

理:1.物质组织的条纹;纹理:木理。肌理。条理。2.道理;事理:合理。理屈。理当如此。3.自然科学,有时特指物理学:理科。数理化。4.管理;办理:处理。理财。当家理事。5.整理;使整齐:理发。理一理书籍。6.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;表示意见(多用于否定式):路上碰见了,谁也没理谁。置之不理。7.姓。

成语评论

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”这八个字,乍听像句绕口令,实则藏着理解人性的钥匙。比如早高峰地铁站里,人们不约而同地排成蛇形队伍;直播带货时,观众看到“最后三个库存”都会不自觉地点击购买按钮——这些看似无关的场景,都在印证着人类共有的心理机制。

为什么这个成语能流传千年?有人觉得这只是简单的从众心理,其实背后藏着更深的生存智慧。远古部落时期,发现同伴集体注视某个方向时,跟着转头的人更容易避开猛兽袭击;现代职场中,观察同事如何应对突发状况的新人,往往能更快适应环境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,正是群体生存的底层逻辑。

去年社区组织垃圾分类时,起初居民们抱怨连连。但当志愿者换上可视化的数据图表——比如“每户少用1个塑料袋,小区每月减少3吨垃圾”,抵触情绪明显减弱。这个转变恰好说明:当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共同利益时,人心自然趋向同理。

互联网时代是否改变了这种规律?表面看信息茧房让人各执己见,但热搜话题下的“哈哈哈哈”队形、灾难事件中的集体捐款,证明情感共鸣始终存在。就像不同河流最终汇入大海,当代人正在用表情包和弹幕构建新的共识体系。

我常想,这个成语最珍贵的启示在于:承认差异的同时寻找最大公约数。菜场大妈讨价还价的执着,与白领争取年终奖的努力,本质上都是对公平价值的追求。下次遇到观点冲突时,不妨先默念这八个字——或许就能在分歧中看见那座隐形的共识桥梁。

夜幕降临时,家家户户亮起的灯火虽然颜色各异,但温暖的光晕终将在暮色里连成星河。人类文明的进程,不正是在这样的共鸣与碰撞中向前推进的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