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zhī
  • na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rú zhī nai hé

成语解释:怎幺办。

成语出处: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43回:“倘或被眼疾手快的拿了送官,如之奈何?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如之奈何

英文翻译:what can be done about it

如之奈何的意思
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奈:1.奈何:无奈。怎奈。2.怎奈;无奈。3.姓。

何:[hé]1.疑问代词(a.什么,如“何人?”b.为什么,如“何必如此?”c.哪样,怎样,如“何不?”“何如?”d.哪里,如“何往?”e.发表反问,如“何乐而不为?”)。2.副词,多么:何其壮哉!3.姓。[hè]古同“”,担。[hē]古同“”,谴责。

成语评论

如之奈何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,到底该怎么用呢?举个例子,张三看着被暴雨冲垮的菜园,蹲在地上直挠头:“这菜苗全毁了,如之奈何啊?”这时候李四走过来,递给他一包新种子:“补种呗,天灾躲不过,人总能想办法。”你看,成语用在这儿,是不是特别贴切?

有人可能会问:这成语和“怎么办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啊,“如之奈何”自带古人摇头晃脑的无奈感。比如公司突然要裁员,王经理在会议上叹气:“项目刚起步就遇变故,如之奈何?”这话一说,既表达了焦虑,又暗示需要集体智慧,可比直接说“怎么办”有味道多了。

当代生活中怎么活用呢?想象年轻人租房遇到黑中介,在朋友圈吐槽:“押金不退、房东扯皮,如之奈何?”配个捂脸表情,既幽默化解尴尬,又巧妙求助。我发现,用这类成语诉苦,比直接抱怨更容易获得共情——毕竟谁还没个文绉绉的无奈时刻呢?
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自带解题线索。就像玩密室逃脱时队友说“机关全锁死了,如之奈何”,其实已经在暗示:别慌,咱们再找找隐藏线索。它把问题抛出来的同时,也暗含着寻找解决方案的期待。下次遇到棘手问题,不妨试试用这个成语开场,说不定能打开新思路。

从语言演变角度看,“如之奈何”就像个活化石。现在年轻人爱说“芭比Q了”“我裂开了”,但真要表达那种带着文化味的苦恼,还是这类成语最传神。用它们就像给白话文镶了道金边,既保留古韵,又能准确传递那种哭笑不得的窘境。

如之奈何的造句

  1. 造句 玄德曰:"前有大江,后有追兵,如之奈何?"。
  2. 造句 杜鹃不啼如之奈何?杜鹃不啼则杀之!织田信长 
  3. 造句 如今,困于此荒林,如之奈何?喟叹之余,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传入耳朵。
  4. 造句 不听公言,兵败将亡,失却襄阳,如之奈何?
  5. 造句 只是太守大人视财如命,坚决不从如之奈何?忽而心思一转有了主意,于是面色踌躇道:小的以为,不如先试探一下再作打算。
  6. 造句 老师,如之奈何、如之奈何呀!梁宏文竟然釜底抽薪,真真是不当人子!
  7. 造句 动则伤身,不动则伤命,如之奈何。
  8. 造句 李云峰也想加入海玄门,可惜,没有灵气如之奈何?“怎么你不愿意?”。
  9. 造句 寡人心绪瞀乱,一时无有主见,众位爱卿,当如之奈何也?其请议之也!
  10. 造句 这汴京城中勋贵子弟繁多,若有不开眼的惹了你,又如之奈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