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ú chī rú kuáng
成语解释:形容神态失常,不能自制。亦指为某人某事所倾倒。同“如醉如狂”。
成语出处:《孽海花》第七回:“倾城士女如痴如狂,一条七里山塘,停满了画船歌舫,真个靓妆藻野,炫服缛川,好不热闹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如癡如狂
英文翻译:with an air almost of idiocy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痴:1.傻;愚笨:痴呆。痴人说梦。人家笑我太痴。2.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:痴情。3.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拔的人:书痴(书呆子)。4.由于某种事物影响变傻了的;精神失常:痴子。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狂:1.精神失常;疯狂:发狂。丧心病狂。2.猛烈;声势大:狂风。狂奔。3.纵情地、无拘束地(多指欢乐):狂喜。狂欢。4.狂妄:狂言。你这话可说得有点儿狂。
“如痴如狂”到底是什么意思?简单来说,就是形容一个人对某件事的痴迷程度像发疯一样。比如有人沉迷追剧,饭都顾不上吃,朋友约他出门也不理,这就能用“如痴如狂”来形容。但要注意,这种状态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,关键要看痴迷的对象是否值得。
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小李为了准备编程比赛,连续一周每天只睡四小时,连走路都在背代码逻辑。同事说他“如痴如狂”,这种用法的背后其实藏着欣赏——大家佩服他的专注,但也会担心他的健康。这时候问题来了:什么时候该坚持,什么时候该停下?答案藏在每个人的价值判断里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如痴如狂”和“废寝忘食”有什么区别?前者更强调精神状态接近失控,后者侧重具体行为。比如父母为孩子升学焦虑到失眠,这属于“如痴如狂”;而学生为了复习主动缩短睡眠时间,更适合用“废寝忘食”。这种细微差别,正是汉语成语的魅力所在。
我观察到,现代人更容易陷入两种“如痴如狂”:一是对短期快感的追逐,比如通宵打游戏;二是对某个领域的极致钻研,比如科研工作者攻克技术难题。前者往往带来空虚感,后者虽然痛苦却可能创造价值。就像烧水壶在沸腾前总会发出声响,真正的成就常常需要这种近乎偏执的投入。
最近遇到个有趣案例:面包店老板试验新配方,连续失败28次仍不肯放弃。邻居说他“如痴如狂得不像生意人”,但第29次成功时,创新的菠萝包口味直接卖断了货。这个故事让我想到,那些改变行业的突破,往往始于他人眼中的“疯狂”。关键是要分清,你的痴狂是盲目固执,还是清醒的坚持。
当看到孩子为收集卡片花光零花钱,或者年轻人连夜排队买限量球鞋,我们会本能地皱眉。但换个角度看,这种纯粹的热情何尝不是珍贵的存在?成年后还能保持“如痴如狂”状态的人,或许更容易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。只是别忘了,任何热爱都需要理性和克制的平衡。
有位退休教师曾对我说:“现在的学生缺的不是聪明,而是对知识如痴如狂的劲头。”这句话让我思考良久。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,深度专注反而成了稀缺品。或许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这个成语——它不仅是形容痴迷的状态,更暗含着突破常规的勇气和超越功利的纯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