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ú chī rú mèng
成语解释:形容处于不清醒、迷糊状态中。同“如醉如梦”。
成语出处:明 李贽《焚书 答周二鲁》:“遇真正儒者,如痴如梦,翻令见疑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处事
繁体字形:如癡如夢
英文翻译:like a man who was drunk or dreaming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痴:1.傻;愚笨:痴呆。痴人说梦。人家笑我太痴。2.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:痴情。3.极度迷恋某人或某种事物而不能自拔的人:书痴(书呆子)。4.由于某种事物影响变傻了的;精神失常:痴子。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梦:1.睡眠时局部大脑皮质还没有完全停止活动而引起的脑中的表象活动。2.做梦:梦见。3.比喻幻想:梦想。4.姓。
“如痴如梦”这个成语,常用来形容人沉浸在某件事中难以自拔的状态。比如,有人站在海边的礁石上,听着浪花拍打的声音,望着远处的落日,整个人一动不动,仿佛忘了时间——旁人看了可能觉得他“如痴如梦”。这种状态,到底是太投入,还是太恍惚?其实两者都有,因为痴迷和梦境都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边界。
举个例子:小张第一次去敦煌莫高窟,盯着壁画上的飞天看了半小时,朋友喊他都听不见。这种“如痴如梦”的反应,恰恰说明艺术能唤醒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。这时候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痴”和“梦”来形容?因为“痴”代表专注到近乎固执,“梦”则暗示了与现实脱节的虚幻感,两者的碰撞恰好描绘出精神高度集中的矛盾状态。
再比如,老李退休后迷上养兰花。有天半夜突然跳起来开灯,拿着放大镜观察新冒出的花苞,嘴里念叨着“这纹路不对啊”。他老伴哭笑不得地说:“你这人真是如痴如梦!”这个场景里,成语既包含调侃,也暗含对专注精神的认可。有趣的是,这种状态在现代社会反而成了稀缺品——当大家都在刷短视频时,能为一件事“痴梦”般投入的人,反而活得更纯粹。
个人认为,“如痴如梦”不该被简单看作贬义词。就像小孩搭积木时屏蔽外界干扰,科学家盯着实验数据忘记吃饭,这种全情投入的状态恰恰是创造力的源泉。下次看到有人对着星空发呆,或在咖啡店反复修改一首诗,或许该少些催促,多些理解——毕竟人类需要偶尔从现实抽离,才能触摸到更辽阔的精神世界。
回到开头的问题:如何区分“如痴如梦”和“浪费时间”?关键在于是否产生真实的价值连接。比如刷手机三小时可能只是麻木,而观察蚂蚁搬家三小时却可能触发对自然规律的思考。前者是被动消耗,后者是主动探索——前者像掉进黑洞,后者才真正配得上“如痴如梦”的形容。
黄昏的公园长椅上,有人听着耳机里的音乐红了眼眶;深夜的书桌前,有人为解一道数学题画满草稿纸。这些画面或许能给个启发:给自己留点“如痴如梦”的空间,就像给心灵开一扇透气的窗。毕竟活得太过清醒计较的人,反而容易错过蝴蝶落在肩头的瞬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