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hū hū rú kuáng
成语解释:忽忽:形容印象模糊或见不真切。恍恍忽忽,如同神经错乱似的
成语出处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李广苏建传》:“陵始降时,忽忽如狂,自痛负汉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忽忽如狂
英文翻译:Go crazy
忽:1.不注意;不重视:忽略。忽视。疏忽。2.姓。3.忽而:天气忽冷忽热。油灯被风吹得忽明忽暗。4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忽等于1丝。b)质量或重量,10忽等于1丝。
忽:1.不注意;不重视:忽略。忽视。疏忽。2.姓。3.忽而:天气忽冷忽热。油灯被风吹得忽明忽暗。4.计量单位名称。a)长度,10忽等于1丝。b)质量或重量,10忽等于1丝。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狂:1.精神失常;疯狂:发狂。丧心病狂。2.猛烈;声势大:狂风。狂奔。3.纵情地、无拘束地(多指欢乐):狂喜。狂欢。4.狂妄:狂言。你这话可说得有点儿狂。
“忽忽如狂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不像在描述一个人转圈圈转到头晕的样子?其实它最早出自《史记》,原本形容人因极度悲伤或焦虑而心神恍惚,甚至行为失常。不过在现代生活中,这个成语的使用场景变得更有趣了。
比如同事小王最近总对着电脑屏幕发呆,午饭时间还在念叨“数据不对,哪里出问题了”。同事问他:“你最近怎么忽忽如狂的?”小王突然惊醒:“啊?我刚才是不是把咖啡倒进盆栽里了?”这种因专注工作而“忘我”的状态,算不算一种新时代的“忽忽如狂”呢?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我们常说的“废寝忘食”有什么区别?其实“忽忽如狂”更强调精神状态的变化,就像被某种强烈情绪或执念牵引,呈现出类似“着魔”的状态。就像邻居张阿姨为了追电视剧大结局,连续三天熬夜到凌晨两点,第二天上班坐地铁还坐过了五站——这种因沉迷而产生的非常态,倒真应了“忽忽如狂”的意境。
我发现现代人更容易陷入这种状态,倒未必是坏事。比如程序员调试代码时的忘我投入,艺术家创作时的浑然忘我,本质上都是“忽忽如狂”的积极版本。关键要学会分辨,这种投入是建设性的专注,还是破坏性的偏执。就像上周我沉迷拼乐高城堡,三天拼完才发现冰箱里的牛奶都过期了——这种“忽忽如狂”虽然有趣,但也要适可而止。
最近在健身房遇到个有趣案例:私教小刘指导学员时反复念叨“核心收紧”,结果自己做梦都在说梦话“收紧!收紧!”。学员开玩笑说教练已经“忽忽如狂”了。这种职业性的执着,既让人看到专业精神的可贵,也提醒我们要注意工作与生活的平衡。毕竟,偶尔的“走火入魔”或许能创造奇迹,但持续的“忽忽如狂”可能会错过更多美好。
观察发现,适度保留这种“痴狂”状态,反而能让生活更有滋味。就像孩童堆沙堡时的全神贯注,科学家实验室里的灵光乍现,本质上都是人类特有的珍贵特质。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对某件事物“忽忽如狂”时,不妨先别急着否定,也许这正是突破常规思维的契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