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rú niǎo shòu sàn
成语解释:像一群飞鸟走兽一样逃散。形容溃败逃散。
成语出处:东汉 班固《汉书 李陵传》:“今无兵复战,天明坐受缚矣!各鸟兽散,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动宾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贬义
繁体字形:如鳥獸散
英文翻译:flee helter-skelter
如:1.适合;依照:如意。如愿。如期。如数。2.如同:爱厂如家。十年如一日。如临大敌。3.及;比得上(只用于否定式,比较得失或高下):我不如他。百闻不如一见。与其那样,不如这样。4.用于比较,表示超过:光景一年强如一年。5.表示举例:唐朝有很多大诗人,如李白、杜甫、白居易等。6.到;往:如厕。7.姓。8.如果:如不及早准备,恐临时措手不及。9.古汉语形容词后缀,表示状态:空空如也。侃侃如也。
鸟:[niǎo]1.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体温恒定,卵生,嘴内无齿,全身有羽毛,胸部有龙骨突起,前肢变成翼,后肢能行走。一般的鸟都会飞,也有的两翼退化,不能飞行。如燕、鹰、鸡、鸭、鸵鸟等都属于鸟类。2.(Niǎo)姓。[diǎo]同“屌”。旧小说中用作骂人的话。
兽:1.指哺乳动物,通常指有四条腿、全身生毛的:野兽。禽兽。走兽。2.比喻野蛮;下流:兽心。兽行。
散:[sàn]1.由聚集而分离:解散。散会。烟消云散。2.分发;分给:散传单。3.排遣;排除:散心。散闷。[sǎn]1.无约束;不密集;松开:散漫。散兵游勇。把稻子捆紧,别散了。2.零碎的;不集中的:散装。散坐儿。3.中成药剂型之一。由一种或数种药材粉碎成细粉混合而成的干燥药粉,按医疗用途分内服散和外用散:七厘散。金黄散。避瘟散。
成语“如鸟兽散”常用来形容一群人因受惊或失去控制而迅速四散逃离的场景。比如,一群在公园野餐的游客突然遭遇暴雨,大家来不及收拾东西,如鸟兽散般冲向附近的凉亭;又或者课堂上老师宣布突击考试,原本懒散的学生们立刻如鸟兽散地翻书找笔记。这些画面生动展现了成语的核心意象——慌乱无序的集体逃离。
为什么用鸟兽来比喻?自然界中,鸟群和兽群对危险的反应速度极快,稍有风吹草动便会集体行动。这种本能的“群体性逃离”和人类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非常相似,因此成语既保留了自然观察的趣味性,又精准捕捉了人性中的应激状态。
有次我在商场见到这样的场景:消防演习警报突然响起,原本悠闲逛街的人群瞬间如鸟兽散向各个出口奔去。这让我意识到,成语不仅适用于负面情景,在紧急避险时反而是种积极反应。这种多面性恰好说明语言的生命力——同一个比喻,在不同语境中能折射出完全不同的色彩。
如何判断使用是否恰当?关键在于观察是否有“突然性”和“群体性”两个要素。比如公司年会抽奖环节,主持人故意拖延宣布大奖得主,同事们如鸟兽散般围到主席台前,这里用成语就稍显违和,因为缺乏紧迫感;但若是大楼突发停电,同样的人群反应就完全契合这个表达。
从语言演变角度看,这个成语正在被赋予新内涵。某次参加行业峰会,当主讲人提到“传统营销模式”时,台下年轻人纷纷如鸟兽散般举起手机拍摄PPT。这种主动的、技术驱动的集体动作,既保留了“群体同步”的原始意象,又折射出数字时代的行为特征,堪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趣碰撞。
需要留意的是,过度使用可能削弱表达力度。建议在描述真正具有戏剧张力的场景时使用,比如运动场上选手犯规引发观众骚动,或是直播带货时限时优惠引发的抢购潮。精准使用成语就像按下快门,能瞬间定格最具表现力的画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