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ū jūn zuò zhàn
成语解释: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奋战。比喻单独办事,没有人支援。
成语出处:刘桢《隋书 虞庆则传》:“由是长儒孤军独战,死者十八九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谓语;用于军事上
繁体字形:孤軍作戰
英文翻译:fight in isolation
孤:1.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:孤儿。2.单独:孤立。孤军深入。3.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。
军:1.军队:我军。陆军。解放军。参军。裁军。生产大军。劳动后备军。2.军队的编制单位,下辖若干师:第一军。敌人的兵力估计有两个军。3.(Jūn)姓。
作:[zuò]1.劳动;劳作:精耕细作。作息制度。2.起:振作。枪声大作。3.写作;作品:著作。佳作。4.假装:作态。装模作样。5.当作;作为:过期作废。6.进行某种活动:同不良倾向作斗争。自作自受。7.同“做”。[zuō]作坊:小器作。
战:1.战争;战斗:宣战。停战。持久战。商战。2.进行战争或战斗:战胜。百战百胜。愈战愈勇。3.姓。4.发抖:寒战。打战。胆战心惊。
“孤军作战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是不是像电影里的悲壮场景?比如《三国演义》里的赵云单骑救主,一个人冲进敌军包围圈,浑身是胆却孤立无援。不过放到现在,这个词还能用来形容职场新人接手烂尾项目,手头没有资源还得硬着头皮往前冲的状态。
有人问:孤军作战就是完全没人帮忙吗? 其实不一定。比如去年我们部门做数据迁移,老张被临时调去当负责人,表面上看着孤零零一个人扛指标,实际上他偷偷找了隔壁组的技术大牛远程指导,这就叫“明着单打独斗,暗地里有外援”。所以说真正的孤军作战,更多是心理层面的孤独感,而不是物理层面的绝对孤立。
上周碰到个创业者很有意思,他做智能家居的,既没拿融资也没招团队,自己在家捣鼓了三年。别人都说他是孤军作战的典型,他却说:“我这叫精准试错,真要组了团队,光开会就能把创意磨没了。”你看,同个行为在不同视角下,解读可以完全相反。
那在团队协作盛行的今天,孤军作战还有价值吗? 去年有个设计系的学妹给我启发。她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赛,组员临时撂挑子,结果她一个人包揽文案、拍摄、后期,作品反而比往年团队作品更有个性,最后拿了银奖。这说明特定情境下,独自决策反而能保持创作纯度,就像单核处理器虽然慢,但不会出现多线程冲突。
我自己带项目时发现个规律:项目初期特别适合“战略性孤军作战”。去年开发新客户管理系统时,我先花两周独自梳理底层逻辑,等框架扎实了再拉团队进场,效率反而比一开始就搞头脑风暴高得多。这就好比盖房子,地基阶段人多了反而互相碍事。
有个现象挺有意思:现在年轻人嘴上喊着“拒绝内卷”,但深夜加班的朋友圈配文往往是“孤军作战的第23天”。这种矛盾背后,其实是渴望被看见努力的心理需求。就像健身房里的自拍,表面记录汗水,实际是在建立“我在认真生活”的自我认同。
最后说个冷知识:南极科考站越冬期间,科考队员要签“孤军作战同意书”。但这种极端环境下的孤独,反而催生出惊人的创造力——有位气象学家在冰原独居时写出了整本哲学笔记。这提醒我们:孤独未必是阻力,用好了就是思想的加速器。
下次当你觉得自己在孤军作战时,不妨把视角切换成游戏模式:此刻你既是玩家又是NPC,眼前的挑战不过是系统设置的经验副本。毕竟连超级玛丽吃蘑菇升级都要独自跳悬崖,关键不是身边有没有队友,而是能不能把单程冒险玩出隐藏关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