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ū jūn bó lǚ
成语解释:旅:军队。指势力孤弱的军队或其他力量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口语
繁体字形:孤軍薄旅
英文翻译:A lonely army and a weak Brigade
孤:1.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:孤儿。2.单独:孤立。孤军深入。3.中国古代王侯的自称。
军:1.军队:我军。陆军。解放军。参军。裁军。生产大军。劳动后备军。2.军队的编制单位,下辖若干师:第一军。敌人的兵力估计有两个军。3.(Jūn)姓。
薄:[báo]1.扁平物体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小。与“厚”相对:薄片。2.淡:酒味薄。3.(感情)冷淡:待他不薄。4.不肥沃:薄田。[bó]1.微;少;弱:薄技。薄产。单薄。2.不厚道;不庄重:刻薄。轻薄。3.看不起;慢待:鄙薄。厚此薄彼。4.迫近;靠近:日薄西山。[bò]〔薄荷〕多年生草本植物。茎方形,叶对生,茎、叶有清香味,为清凉解表药,也可提炼出芳香化合物(用于食品、日用品等)。
旅:1.在外地做客;旅行:旅客。旅途。旅日侨胞。旅京同学会。2.旅行的人;离家在外的人:行旅。商旅。3.同“稆”。4.军队的编制单位,隶属于军或集团军,下辖若干营。5.指军队:劲旅。军旅之事。6.共同:旅进旅退。
“孤军薄旅”这个词乍一听有点陌生,但它到底想表达什么?其实它常用来形容力量薄弱却坚持行动的状态。比如有人创业初期只有三五人的团队,却要挑战行业巨头,这种场景下就能说:“他们像孤军薄旅般在市场中突围。”这里的关键在于,资源有限但目标明确,这种反差感正是成语的核心。
为什么人们会陷入孤军薄旅的境地?最常见的情况是外部支援不足。举个生活中的例子:张阿姨在社区推广垃圾分类,最初只有她一人挨家挨户发传单,邻居们都说“你一个人能改变什么?”。这时候用“孤军薄旅”来形容她的状态特别贴切——力量虽小,信念坚定。
面对这样的困境该怎么办?我的观察是:关键不在于人数多少,而在于行动策略。就像古代边关守军,明知援兵难至,却通过烽火台传递信号、利用地形设伏,照样能拖延敌军。现代职场中也一样,小团队用精准定位和创新方法,往往能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。
有人会问:孤军薄旅和单打独斗有什么区别?这里有个微妙差异:前者带有群体属性,哪怕人少也是个集体。比如科研小组拿着有限的经费攻坚关键技术,虽然条件艰苦,但团队协作仍在持续。这种状态下,凝聚力反而会成为破局的关键。
现实中这种状态未必全是坏事。我见过初创公司因为资源有限,反而逼出了更高效的协作模式。就像沙漠里的灌木,虽然缺水却把根系扎得更深。这提醒我们:环境限制有时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创造力,孤军薄旅的状态反而可能成为蜕变的契机。
下次遇到类似处境时,不妨换个角度思考:与其抱怨资源不足,不如专注现有条件的最大化利用。毕竟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役,往往都是从“孤军薄旅”的境遇中创造奇迹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