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ǒu jié bù yí
成语解释:坚守节操,决不改变。亦作“守节不回”。
成语出处:西汉·刘向《新序·节士》:“子为父死无所恨,守节不移,虽有鈇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处世
繁体字形:守節不移
英文翻译:Stick to the law
守:1.护卫;防守。与“攻”相对:守卫。坚守阵地。2.遵循;遵守:守约。守信。守法。3.看守;守候:守门。守着病人。4.挨着;靠近:守着水的地方可多种水稻。5.古又同“狩(shòu)”。
节:[jié]1.物体段与段之间连接的地方:竹节。关节。2.段落:章节。3.量词。表示分段的物体:两节烟筒。4.节日;时令:国庆节。清明节。5.事项:礼节。细节。6.限制;俭省:节制。开源节流。7.删略:节本。节录。8.操守:节操。晚节。9.古代出使外国所持的凭证:持节。10.国际通用的航海速度单位。每小时航行1海里(约合1.852千米)称为1节。海水流速和鱼雷速度也多按节计算。[jiē]〔节骨眼儿〕〈方〉比喻紧要的、能起决定作用的环节或时机。骨(gu)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移:1.移动:转移。迁移。把菊花移到花盆里去。2.改变;变动:移风易俗。贫贱不能移。3.姓。
“守节不移”这个词,字面上看像是“守着节日不移动”,但实际意思可完全不一样。它指的是一个人坚守自己的原则或信念,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不动摇。比如有人问:“为什么古人总夸赞守节不移的人?”其实答案很简单——因为坚持原则这件事,本身就需要对抗压力、诱惑甚至威胁,能做到的人自然值得敬佩。
举个现实中的例子:一位医生在疫情最严重时主动请缨去一线,即使家人反对,他依然坚持“救死扶伤是职业本分”。这种选择背后,就是守节不移的精神——他清楚自己的责任是什么,并且愿意为此承担风险。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种坚持会不会显得太固执?”但换个角度看,如果连医生都轻易放弃职责,社会的基本秩序又靠谁来维护呢?
有意思的是,守节不移并不只存在于宏大叙事里。我认识一位小学老师,二十年如一日自费给留守儿童买文具。有人劝她“量力而行”,她却说:“看到孩子眼睛发亮的样子,我就知道这事停不下来。”这种平凡的坚守,恰恰印证了一个道理:守节不移不是悲壮的牺牲,而是内心价值观的自然流露。
当代社会有个现象:很多人把“灵活变通”当作生存智慧。这本身没问题,但过度强调变通可能导致底线模糊。就像一棵树,枝干可以随风摆动,但根系必须扎在土里。守节不移的意义,或许就在于帮我们锚定那个“不能让步的核心”。毕竟,人若没有坚守的东西,很容易在浪潮中失去方向。
最后分享一个观察:那些真正践行守节不移的人,往往活得更加自洽。他们不需要每天纠结“该不该妥协”,因为内心早有答案。这种状态,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“从心所欲不逾矩”——在坚持原则的同时,反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