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ā wú èr zhǔ
成语解释:指一家之内,不可以有两个主人,否则会发生争吵,不得安静。
成语出处:西汉 戴圣《礼记 坊记》:“天无二日,土无二王,家无二主,尊无二上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主谓式;作宾语;指一家之内不能有两个家长
繁体字形:家無二主
英文翻译:a house can 't have two masters
家:[jiā]1.“傢”是“家伙”、“家具”、“家什”的“家”的繁体字。2.家庭的住所:回家。这儿就是我的家。我的家在上海。3.借指部队或机关中某个成员工作的处所:我找到营部,刚好营长不在家。4.经营某种行业的人家或具有某种身份的人:农家。渔家。船家。东家。行(háng)家。5.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:专家。画家。政治家。科学家。艺术家。社会活动家。6.学术流派:儒家。法家。百家争鸣。一家之言。7.指相对各方中的一方:上家。下家。公家。两家下成和棋。8.谦辞,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:家父。家兄。9.人工饲养或培植的(跟“野”相对):家畜。家禽。家兔。家鸽。家花。10.姓。[jia]1.后缀。2.用在某些名词后面,表示属于那一类人:女人家。孩子家。姑娘家。学生家。3.用在男人的名字或排行后面,指他的妻子(qī·zi):秋生家。老三家。[jie]用在修饰语后,相当于“地”、“的”,如“整天家、成年家”。
无:[wú]1.没有(跟“有”相对):从无到有。无产阶级。有则改之,无则加勉。2.不:无论。无须。3.不论:事无大小,都有人负责。4.同“毋”。5.姓。[mó]见【南无】。
二:1.数目。一加一的和。2.序数:一穷二白。3.两样:不二价。
主:1.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,家庭的首脑:主人。物主。失主(失掉财物的人)。当家作主。2.旧时臣子称君王,下级称上级,仆人称家主:君主。主上。3.对事物的意见或认为应当如何处理,决定:主张。主见。主意。主义。4.对事物有决定权力:民主。自主。主持。主宰。主权(一个国家的独立自主的权力)。5.最重要的,最基本的:主次。主要。主力。主将(jiàng)。6.预示:早霞主雨。7.旧时为死人立的牌位:木主。神主。8.基督教、伊斯兰教对所信仰的神或本教创始人的称呼。9.姓。
“家无二主”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?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张阿姨家装修时,丈夫想装中式风格,儿子坚持要北欧极简风。最后家里墙面刷了红木色,家具却是清一色的白橡木,整个空间像打翻的调色盘。这时候邻居王叔来串门,看着不伦不类的装修笑着说:“真是家无二主啊,你们家得先统一个话事人。”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讲究民主协商,这个成语会不会过时了?其实核心在于决策效率。就像创业团队初期,如果三个合伙人对产品方向各执己见,往往需要有个能拍板的人。去年我参与过的一个社区改造项目,正是由于居民代表投票选出了总协调员,才让二十多户人家的意见最终落地成了设计方案。
换个角度想,这个成语是否意味着完全不能有不同声音?我观察到很多成功案例都是“主次分明”的模式。比如科技公司的研发部门,虽然鼓励头脑风暴,但关键节点仍需CTO做最终决策。这种既包容多元意见又有明确决策权的结构,反而比纯粹的“一言堂”或“群龙无首”更高效。
现实生活中如何把握这个度?我堂姐家的“育儿经”值得借鉴。她和姐夫约定:日常教育以妈妈为主,但涉及重大事项如择校、报班必须共同决定。既避免了孩子在不同标准间摇摆,又保证了夫妻双方的参与感。这种分层管理的智慧,或许正是古老成语在现代家庭中的新演绎。
当我们把这个概念延伸到团队管理时,会发现其本质是权责清晰的必要性。上周参加行业沙龙时,有位创业者分享的经验很启发人:他们公司每个项目都设置唯一对接人,其他成员提供支持但不越权指挥。这种做法不仅提升了执行速度,还减少了80%的内部沟通损耗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成语的运用场景正在发生变化。我曾在古镇见过两家百年老字号合并经营,原本担心会出现“双主相争”,结果他们创新性地采用“传统工艺+现代营销”的分工模式。这提醒我们:理解成语精髓比机械套用更重要,关键是要建立能发挥各自优势的合作机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