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shǎo tóu méi wěi
成语解释:比喻事物残缺不全或办事不周到
成语出处: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16回:“这是王贤弟你办的事,少头没尾的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不全面
繁体字形:少頭没尾
英文翻译:Little head and no tail
少:[shǎo]1.数量小(跟“多”相对):少量。少见多怪。2.不够原有或应有的数目;缺少(跟“多”相对):账算错了,少一块钱。全体同学都来了,一个没少。3.丢;遗失:屋里少了东西。4.亏欠:少人家的钱都还清了。5.暂时;稍微:少候。少待。[shào]1.年纪轻(跟“老”相对):少年。少女。老少。青春年少。2.少爷:恶少。阔少。3.姓。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没:[méi]1.无;没有:屋里没人。我没铅笔。2.副词。未;未曾:没红。没来过。[mò]1.沉下去:沉没。淹没。2.漫过;高过:水深没顶。积雪没膝。3.隐藏:出没无常。4.把财物充公:没收。5.完了;终结:没世(终身)。没齿(一辈子)。6.同“殁”:病没。
尾:[wěi]1.尾巴。2.事物的末端:队尾。尾声。3.跟在后面:尾随。4.主要部分以外的部分;尚未了结的事情:尾数。扫尾工作。5.量词。用于鱼:一尾鱼。6.星名。二十八宿之一。[yǐ]1.马尾(wěi)上的长毛:马尾罗。2.蟋蟀等尾(wěi)部的针状物:三尾儿。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?读到某个成语时,突然发现它像被剪掉翅膀的蝴蝶——虽然还能飞,但总觉得不够完整。比如"画龙点睛"这个成语,大家熟知的是"最后加眼睛让龙活过来"的结局,但有多少人记得画家张僧繇最初画了整条龙的故事呢?
为什么有些成语会呈现"少头没尾"的状态?这其实体现了语言的自然进化过程。就像河流经过不同地貌会改变形状,成语在千年传播中也会被不同时代的人重新塑造。比如"打草惊蛇",现在多用于提醒人做事别打草惊蛇,但宋代《南唐近事》记载的原故事里,县令王鲁受贿,看到状告主簿的诉状竟吓得批下"汝虽打草,吾已惊蛇",这层官员间互相包庇的讽刺意味反而被遗忘了。
有个有趣的现象:越是高频使用的成语,越容易发生这种"缩水"。就像"朝三暮四"原本讲养猴人早晚分配橡实的故事,现在更多用来形容反复无常。这种演变未必是坏事——当成语的核心寓意足够强大时,具体出处反而成了可拆卸的配件。这让我想起老家木匠师傅的话:"好榫头自己会找卯眼",真正有价值的文化符号总能找到最适合的生存方式。
面对不完整的成语,我们应该怎么做?建议采用"考古式学习法"。比如看到"杯弓蛇影",不妨查查东汉应郴请主簿喝酒,墙上弓影倒映杯中引发的误会。这种探索就像拼图游戏,找到丢失的碎片时,不仅能加深理解,还会发现古人观察生活的独特视角。有个冷知识:成语"三长两短"最初特指棺材的木板数量,现在演变成泛指意外事故,这种词义迁移恰恰证明了语言的生命力。
最近在教孩子成语时,发现新生代对"刻舟求剑"的理解特别有趣。00后小朋友说:"这不就是手机定位吗?东西掉了还在原地做标记?"这种跨时代的解读恰好印证了成语的开放性——即便故事本身不完整,不同时代的人仍能注入新的理解。或许正是这种"不完整",为语言留下了呼吸和成长的空间。
下次遇到似懂非懂的成语时,不妨把它当作待拆的礼物盒。表层包装可能磨损,但核心的智慧结晶始终在里头闪光。就像吃核桃要敲开硬壳,理解成语也需要主动探寻背后的故事脉络。毕竟,语言从来都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活在我们唇齿间的生命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