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óu chū tóu mò
成语解释:比喻追随世俗。
成语出处:宋 释普济《五灯会元 投子同禅师法嗣 濠州思明禅师》:“问:'如何是清洁法身。'师曰:'屎里蛆儿,头出头没。'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;含贬义,比喻追随世俗
繁体字形:頭出頭没
英文翻译:follow the crowd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出:1.从里面到外面(跟“进、入”相对):出来。出去。出门。出国。出院。2.来到:出席。出场。3.超出:出轨。出界。不出三年。4.往外拿:出钱。出布告。出题目。出主意。5.出产;产生:出煤。出木材。我们厂里出了不少劳动模范。6.发生:出问题。这事儿出在1962年。7.出版:这家出版社出了不少好书。8.发出;发泄:出芽儿。出汗。出天花。出气。9.引文、典故等见于某处:语出《老子》。10.显露:出名。出面。出头。出洋相。11.显得量多:机米做饭出饭。这面蒸馒头出数儿。12.支出:出纳。量入为出。13.跟“往”连用,表示向外:散会了,大家往出走。14.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,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:三出戏。15.趋向动词。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、显露或完成:看得出。看不出。拿出一张纸。跑出大门。看出问题。做出成绩。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没:[méi]1.无;没有:屋里没人。我没铅笔。2.副词。未;未曾:没红。没来过。[mò]1.沉下去:沉没。淹没。2.漫过;高过:水深没顶。积雪没膝。3.隐藏:出没无常。4.把财物充公:没收。5.完了;终结:没世(终身)。没齿(一辈子)。6.同“殁”:病没。
“头出头没”这个词乍一听像是形容某种反复折腾的状态,但具体该怎么用?举个例子:老张创业三年,资金链像过山车一样头出头没,每次眼看要撑不住了,客户突然续约又活过来。这种用法精准传递了事物在困境与转机间反复横跳的戏剧性。
自问:头出头没到底形容什么?它常用来描述人或事物在特定环境中时隐时现、起伏不定的状态。比如在股市里,某支ST股票的价格头出头没,既可能突然涨停,也可能连续跌停,这种不确定性让投资者既紧张又抱有期待。
记得前年社区改造时,街角的包子铺因为拆迁传闻头出头没地营业,今天贴转让告示,明天又正常开张。这种反复不仅牵动老顾客的心,更折射出小生意人在政策变动中的生存智慧——他们早已学会在夹缝里找阳光。
自问:这个词只能形容负面情况吗?未必。我见过最妙的用法是在描写冲浪者:他的身影在海浪间头出头没,不是被吞噬,而是主动选择与自然力量共舞。这种语境下的“头出头没”反而透着掌控感和生命力,比直说“乘风破浪”更有画面感。
有个现象挺有意思:现代人刷短视频时,手指划动的频率和内容切换的速度,本质上也是信息接收的头出头没状态。这种碎片化模式训练出我们新的注意力分配方式——能在三秒内判断是否值得停留,但也可能错过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。
在职场观察中,基层员工晋升过程往往呈现头出头没的特征。就像我同事小林,明明季度考核稳居前三,却连续两年卡在晋升答辩环节。直到他把项目成果做成可复制的SOP流程,才像潜水者找到换气口,终于突破职业发展的瓶颈期。
换个角度看,头出头没的状态或许藏着进化密码。就像竹子生长要经历“三伏三九”,某些行业的技术突破往往在反复试错中诞生。重点不在规避起伏,而是学会在沉浮间积蓄能量。毕竟完全直线上升的轨迹,在真实世界里反而像是童话。
当我们在生活中遭遇头出头没的境遇,与其焦虑,不如建立自己的“呼吸节奏”。就像马拉松跑者会根据地形调整步伐,在低谷期保存实力,在上升期精准发力。这种动态平衡的能力,或许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终极解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