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iān
  • dàn
  • liǎng
  • tóu
  • tuō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iān dàn liǎng tóu tuō

成语解释:两头尖的扁担无法挑东西。比喻两头落空。

成语出处:元·关汉卿《救风尘》第三折:“若与了一纸休书,那妇人就一道烟去了,这婆娘他若不嫁我呵,可不弄得尖担两头脱。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分句;指两头落空

繁体字形:尖擔兩頭脱

英文翻译:Tip off

尖担两头脱的意思

尖:1.末端细小;尖锐:把铅笔削尖了。尖下巴颏儿。2.声音高而细:尖声尖气。尖嗓子。3.(耳、目、鼻子)灵敏:眼尖。耳朵尖。他鼻子尖得很,有一点异味都闻得出。4.使嗓音高而细:她尖着嗓子喊。5.物体锐利的末端或细小的头儿:笔尖儿。针尖儿。刀尖儿。塔尖。6.出类拔萃的人或物品:尖儿货。姐妹三个里头就数她是个尖儿。7.吝啬;抠门儿:这人可尖了,一点儿亏也不吃。8.尖刻:他嘴尖,说话不留情面。9.姓。

担:[dān]1.用肩膀挑:担水。2.承当,负责:担负。担任。担当。担待(a.原谅;b.担当责任)。担重任。担风险。[dàn]1.挑东西的用具,多用竹、木做成:扁担。2.一挑东西:担子。勇挑重担。3.中国市制重量单位,一担等于一百斤。4.量词,用于成担的东西:一担水。[dǎn]同“”。

两:1.“两”和“二”用法不全同。读数目字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一、二、三、四”。小数和分数只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零点二(0.2),三分之二”。序数也只用“二”,如“第二、二哥”。在一般量词前,用“两”不用“二”。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用“二”为多(“二两”不能说“两两”)。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“两”,如“两吨、两公里”。在多位数中,百、十、个位用“二”不用“两”,如“二百二十二”。“千、万、亿”的前面,“两”和“二”一般都可用,但如“三万二千”、“两亿二千万”,“千”在“万、亿”后,以用“二”为常。2.双方:两便。两可。两全其美。两相情愿。3.表示不定的数目,和“几”差不多:过两天再说。他真有两下子。我跟你说两句话。4.姓。5.质量或重量单位,10钱等于1两,旧制16两等于1斤,1两合31.25克;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,1两合50克。

头:[tóu]1.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、鼻、眼等器官的部分。2.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:剃头。梳头。平头。分头。你的脸形留这种头不合适。3.物体的顶端或末梢:山头。笔头儿。中间粗,两头儿细。4.事情的起点或终点:话头儿。提个头儿。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啊!5.物品的残余部分:布头儿。蜡头儿。铅笔头儿。6.头目:李头儿。他是这一帮人的头儿。7.方面:他们是一头儿的。心挂两头。8.第一:头等。头号。9.领头的;次序居先的:头车。头马。头羊。10.姓。[tou]1.(头儿)名词后缀。a)接于名词性词根:木头。石头。骨头。舌头。罐头。苗头。b)接于动词词根:念头。扣头。饶头。嚼头儿。看头儿。听头儿。c)接于形容词词根:准头。甜头儿。2.方位词后缀:上头。下头。前头。后头。里头。外头。

脱:1.(皮肤、毛发等)脱落:脱皮。脱毛。爷爷的头发都脱光了。2.取下;除去:脱鞋。脱脂。脱色。3.脱离:逃脱。摆脱。脱险。脱缰之马。4.漏掉(文字):脱误。这一行里脱了三个字。5.轻率;轻慢:轻脱。脱易(轻率,不讲究礼貌)。6.或许:脱有不测。7.倘若:脱有遗漏,必致误事。8.姓。

成语评论

有人问:"尖担两头脱"到底是什么意思?举个例子就能懂吗?

想象你左手拎着刚买的冰激凌,右手抱着快递包裹往家跑。这时候手机响了,你下意识想腾出手接电话——结果冰激凌"啪嗒"掉在地上,快递盒也摔开了口。这就是典型的"尖担两头脱",比喻同时顾着两件事,最后都搞砸了。

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?关键在于注意力分配出了问题。就像用尖头扁担挑两筐水,稍有晃动就会失衡。上周我同事王姐同时备考会计师证和准备孩子生日派对,结果复习时总想着蛋糕款式,布置房间时又惦记着错题本,最后考试差3分及格,派对也忘了订主食。

有人可能要问:现代人不是都讲究多任务处理吗?这就要说到成语的深层智慧。古人用"尖担"作比喻,恰恰说明某些任务就像装满水的筐子——需要稳定持续的力量支撑。比如同时维系两段暧昧关系,或者白天炒股晚上开网约车,这些都需要消耗巨大的心理资源,稍有不慎就会鸡飞蛋打。

不过也别太悲观。我观察那些能"双手抛接三个球"的杂技演员,都是先练好抛接两个球的基本功。生活中的"尖担"问题,可以通过明确优先级来解决。就像上周我选择先完成客户方案再修漏水的水管,虽然地板泡了点水,但保住了五百万的订单。

下次遇到需要兼顾的事情时,不妨做个"风险预演":如果冰激凌和快递必须保一个,你会选哪个?这种预判能帮我们提前做好心理准备。毕竟老祖宗留下这个成语,不是要我们束手束脚,而是提醒世人:专注时的力量,往往比分散的忙碌更持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