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ué dì ér qǐ
成语解释:崛:高起,突起。从平地上突起。形容某种新兴事物出现极为迅速。
成语出处: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
繁体字形:崛地而起
英文翻译:rise abruptly
崛:1.突起;兴起:崛起。2.〔崛峍〕形容山崖突起。峍(lù)。
地:[dì]1.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:地球(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)。地心说。2.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:地质。地壳。3.地球表面除去海洋、江河、湖泊的部分:陆地。地下。4.地球表面的土壤:土地。田地。地政。地主。5.地球上的一个区域:地区。此地。6.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:地板。地毯。7.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:地点。目的地。8.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:易地以处。9.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:见地。境地。心地。10.底子:质地。[de]结构助词,用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修饰后面的谓语:慢慢地走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起:1.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:起来。起立。起床。早睡早起。2.离开原来的位置:起身。起飞。3.物体由下往上升:皮球不起了。4.长出(疱、疙瘩、痱子):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。5.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:起货。起钉子。6.发生:起风了。起疑心。起作用。7.发动;兴起:起兵。起事。8.拟写:起稿子。起草。9.建立:起伙。起会。白手起家。平地起高楼。10.姓。11.件;次: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。防止了一起事故。12.群;批:外面进来一起人。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:乐队奏起迎宾曲。会场响起热烈掌声。1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:他多次问起过你。想起一件事。
提到“崛地而起”,很多人会联想到城市里突然出现的高楼大厦。比如深圳前海的写字楼群,十年前还是滩涂地,如今已成为金融中心,这算不算“崛地而起”?说白了,这个成语描绘的就是事物在短时间内从无到有的爆发式成长。
有人问:这种快速崛起是否只适用于建筑?当然不是。去年我参观杭州直播基地时,看到许多素人主播从零起步,三个月内直播间观看量突破百万,这种个人事业的腾飞同样配得上“崛地而起”这个词。关键不在于物理高度,而在发展速度之快、势头之猛。
另一个常见疑惑:这样的快速崛起是否可持续?以新能源汽车行业为例,某国产品牌用五年时间完成从代工厂到自主研发的蜕变,市值翻了20倍。这告诉我们,真正的崛起需要持续注入创新动能,就像竹子破土前的三年扎根,表面的突然爆发往往源于长期的积累。
从个人经历来看,我发现“崛地而起”往往伴随着时代机遇。去年帮朋友策划文创市集时,原本冷清的商业街因为引入非遗手作摊位,周末客流激增五倍。这种转变印证了:找准发力点,普通个体也能在特定领域实现突破性成长。
观察城市更新案例会发现有趣现象:北京798艺术区由废弃工厂转型为文化地标,成都太古里在历史街区植入现代商业。这些改造既保留了原有根基,又赋予新生命力,说明“崛地而起”不等于推倒重来,更多是旧元素的新组合。
在科技领域,ChatGPT的横空出世堪称典型案例。去年初还只是实验室项目,年底已改变全球互联网生态。这种技术突破带来的行业震动,提醒我们:真正改变游戏规则的崛起,往往始于某个关键节点的突破。
有个现象值得注意:直播带货造就的“素人富豪”与共享单车催生的“单车坟场”形成鲜明对比。前者是需求驱动的健康增长,后者则是资本催熟的虚胖。这启示我们,判断某个事物是否算得上真正的崛起,要看它是否创造了可持续价值。
最后想说,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的“崛地而起”。二十年前是互联网门户网站,十年前是移动支付,如今是AI应用。理解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,或许能帮助我们更敏锐地捕捉时代机遇——毕竟,下一个破土而出的奇迹,可能就藏在今天的某个创新萌芽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