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 míng ér qǐ
成语解释:鸡叫时就起床。形容勤奋不怠。
成语出处:先秦 孟轲《孟子 尽心上》:“鸡鸣而起,孳孳为善者,舜之徒也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偏正式;作谓语、分句;形容勤奋不怠
繁体字形:鶏鳴而起
英文翻译:rise at cockcrow
鸡:1.家禽,品种很多,嘴短,上嘴稍弯曲,头部有红色的肉冠。翅膀短,不能高飞。也叫家鸡。2.(Jī)姓。
鸣:1.(鸟兽或昆虫)叫:鸟鸣。蝉鸣。虫鸣。2.发出声音;使发出声音:耳鸣。雷鸣。自鸣钟。孤掌难鸣。礼炮齐鸣。鸣鼓。鸣锣开道。3.表达;发表(情感、意见、主张):鸣谢。鸣冤。鸣不平。百家争鸣。4.姓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起:1.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:起来。起立。起床。早睡早起。2.离开原来的位置:起身。起飞。3.物体由下往上升:皮球不起了。4.长出(疱、疙瘩、痱子):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。5.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:起货。起钉子。6.发生:起风了。起疑心。起作用。7.发动;兴起:起兵。起事。8.拟写:起稿子。起草。9.建立:起伙。起会。白手起家。平地起高楼。10.姓。11.件;次: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。防止了一起事故。12.群;批:外面进来一起人。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:乐队奏起迎宾曲。会场响起热烈掌声。1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:他多次问起过你。想起一件事。
“鸡鸣而起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听到公鸡打鸣就起床,常用来形容人勤奋刻苦、珍惜时间。比如一位备考的学生,每天天还没亮就翻开书本背单词,邻居夸他“真是鸡鸣而起的模范”。但问题来了:为什么古人会用“鸡鸣”来作为早起的标志?其实啊,古代没有闹钟,公鸡报晓是天然的“生物闹铃”,人们依赖自然规律安排作息,这种习惯逐渐演变成一种勤勉的象征。
再看另一个场景:一位创业者每天凌晨五点起床规划工作,朋友调侃他“你这作息比鸡还准时”。这时候,“鸡鸣而起”不仅是字面意义的早起,更暗含了对目标的执着。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有那么多时间管理工具,为什么还要强调“早起”?个人觉得,早起背后其实是主动掌控生活的态度——在纷杂的信息时代,能抵御拖延、保持专注,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能力。
比如老张的故事。他退休后突然迷上写毛笔字,每天雷打不动六点起床练字。老伴说他“老了还学年轻人鸡鸣而起”,他却笑答:“脑子清醒时写出来的字才有筋骨。”这个例子说明,勤奋不分年龄,关键在于找到内在动力。这里藏着另一个问题:早起是否等于高效?其实未必。重点不是“几点起床”,而是能否把清醒的时间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上。
有趣的是,现代人虽然不用听鸡叫起床,但“鸡鸣而起”的精神却在以新的方式延续。比如程序员小王习惯凌晨写代码,他说“夜深人静时敲代码就像和计算机对话”;全职妈妈李姐趁孩子没醒提前准备三餐。这些不同形式的“早起”,本质上都是对时间的珍视。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这个成语——它不再是农业社会的刻板要求,而变成了一种灵活的生活智慧。
最后想说,与其纠结要不要“闻鸡起舞”,不如思考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。有人清晨思维活跃,有人深夜灵感迸发,重要的是保持对生活的主动权。就像种庄稼要顺应节气,安排时间也该顺应自身生物钟。毕竟,真正的勤奋不在于模仿古人的作息,而在于持续朝着目标迈步——无论这一步踏在晨光里,还是星辉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