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fú xiù ér qǐ
成语解释:拂袖:甩袖子,表示生气。形容很生气,一甩袖子就走了
成语出处:明·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60回:“操先见张松人物猥琐,五分不喜;又闻语言冲撞,遂拂袖而起,转入后堂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;用于发怒时
繁体字形:拂袖而起
英文翻译:From the sleeves
拂:[fú]1.拭,掸去:拂拭。拂尘。2.轻轻擦过:拂晓。春风拂面。微风拂煦。3.甩动,抖动:拂袖而去。4.违背,不顺:忠言拂耳。拂逆。[bì]古同“弼”,辅助。
袖:1.袖子:袖口。短袖儿。2.藏在袖子里:袖着手。袖手旁观。
而:1.连接动词、形容词或词组、分句等。a)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:伟大而艰巨的任务。战而胜之。取而代之。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,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。b)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:栀子花的香,浓而不烈,清而不淡。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,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。c)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,表示转折: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,就会影响改进技术、提高生产。d)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: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,不会有任何成就。2.有“到”的意思:一而再,再而三。由秋而冬。由南而北。3.把表示时间、方式、目的、原因、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:匆匆而来。挺身而出。为正义而战。因公而死。视情况而定。4.插在主语谓语中间,有“如果”的意思: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,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。5.姓。
起:1.由坐卧趴伏而站立或由躺而坐:起来。起立。起床。早睡早起。2.离开原来的位置:起身。起飞。3.物体由下往上升:皮球不起了。4.长出(疱、疙瘩、痱子):夏天小孩儿身上爱起痱子。5.把收藏或嵌入的东西弄出来:起货。起钉子。6.发生:起风了。起疑心。起作用。7.发动;兴起:起兵。起事。8.拟写:起稿子。起草。9.建立:起伙。起会。白手起家。平地起高楼。10.姓。11.件;次:这样的案子每年总有几起。防止了一起事故。12.群;批:外面进来一起人。他们分六起往地里送肥料。13.用在动词后,表示事物随动作出现:乐队奏起迎宾曲。会场响起热烈掌声。14.用在动词后,表示动作涉及人或事:他多次问起过你。想起一件事。
“拂袖而起”这个成语,听起来像是古人一甩袖子就站起来的样子,但具体该用在哪儿呢?举个例子:办公室里,老张因为方案被否,突然拂袖而起,留下一句“你们自己决定吧”就推门离开。这个动作既表达了不满,又带着点“懒得争辩”的意味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非要用‘拂袖’这个动作?”其实古人宽大的袖子本身就有象征意义——甩袖子的力度、角度都能传递情绪。比如《红楼梦》里宝玉和父亲吵架时,若描写他“拂袖而去”,画面感立刻拉满:生气、委屈,又保持着世家公子的体面。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:小区业主大会上,李阿姨听说物业要涨停车费,当场拂袖而起,边走边说:“这钱花得不明不白,我不奉陪了!”你看,这个成语不只是文绉绉的历史场景能用,现代人表达抗议时同样生动。
值得思考的是:为什么人们选择用肢体动作代替语言?心理学发现,当情绪激烈到一定程度时,身体会比嘴巴更早做出反应。“拂袖而起”恰恰捕捉到了这种“动作先于语言”的真实状态,就像现在年轻人常说的“掉头就走”,本质是同一个道理。
个人觉得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的“留白”。甩袖子离开的人,到底是彻底放弃还是以退为进?留下的空间让故事更有余韵。就像上周邻居老王家孩子填报志愿,父子俩争执不下,孩子突然拂袖而起摔门进屋——但两小时后却端出切好的水果,显然是在用行动缓和关系。
语言学家发现,汉语里类似“拂袖”“顿足”的动作类成语,往往比直接描述情绪的词汇更有感染力。下次写作文时,与其写“他非常生气”,不如试试“他拂袖而起,茶杯在桌上震出清脆的响声”——画面感和情绪浓度瞬间翻倍。
不过要注意使用场景,毕竟“拂袖而起”带着点戏剧化色彩。现代职场里真有人这么做,可能会被当成行为艺术。但用在小说创作或历史故事中,这个动作就像按下暂停键,让冲突瞬间凝固成具象的画面。就像上周读书会讨论《三国演义》,说到诸葛亮骂王朗那段,有人开玩笑:“要是王朗当时拂袖而起,说不定还能抢救下形象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