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bù yī qián shǒu
成语解释:布衣:称呼平民;黔首:战国及秦代称呼百姓。古代指一般百姓
成语出处:西汉 司马迁《史记 李斯列传》:“夫斯乃上蔡布衣,闾巷黔首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主语、宾语;指老百姓
繁体字形:布衣黔首
英文翻译:Bouyei and Qianshou
布:1.用棉、麻等织成的,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材料:棉布。麻布。花布。粗布。布鞋。买一块布。2.古代的一种钱币。3.姓。4.宣告;宣布:发布。公布。布告。开诚布公。5.散布;分布:阴云密布。铁路公路遍布全国。6.布置:布局。布防。布下天罗地网。
衣:[yī]1.衣服:上衣。内衣。大衣。丰衣足食。2.包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:笋衣。糖衣。3.胞衣。4.姓。[yì]穿(衣服);拿衣服给人穿:衣布衣。解衣衣我。
黔:1.黑色:黔首(古代统治阶级称老百姓)。2.贵州的别称。
首:1.头:昂首阔步。2.领袖;领导人:元首。首长。3.最先;开始:首创。4.第一;最高:首要。首席代表。5.告发:自首。出首。6.量词。用于诗歌、歌曲等:一首诗。民歌百首。
“布衣黔首”这个成语,乍一听有点生僻,但它背后藏着古人对普通百姓的观察。举个例子:古代官员回乡探亲时,常感慨“布衣黔首虽无华服,田间劳作却养活了整个王朝”。这时候我们不禁要问:为什么古人要用“布衣”和“黔首”指代百姓?其实“布衣”指粗布衣服,“黔首”源于秦朝百姓用黑巾裹头的习俗,组合起来就是代指没有官爵的平民。
现代生活中也能找到这个成语的影子。比如创业者回顾奋斗史时可能会说:“我们团队当年都是布衣黔首,挤在车库吃泡面搞研发”。这时候问题来了:这个成语放在今天是否贴切?我认为它不仅保留着历史韵味,还增添了跨越时代的共鸣感——无论古今,普通人的奋斗底色始终相似。
有趣的是,这个成语还能用来反思社会现象。比如某位老师在课堂上提醒学生:“别觉得书本知识离生活远,你们背的每个公式,将来都可能改变布衣黔首的生活质量”。这引出一个深层思考:知识精英与普通民众的关系该如何平衡?我的观点是,真正的进步既要仰望星空,也要扎根泥土。
当我们在历史剧里听到“朕若失了布衣黔首的心,这江山便坐不稳”的台词时,会发现这个成语承载着超越阶级的智慧。它提醒我们:看似平凡的群体,实则是文明存续的根基。就像黄河水虽然浑浊,却是滋养万物的生命之源。
有人可能会质疑:现代社会强调个人价值,这种集体性称呼是否过时?我倒觉得“布衣黔首”恰恰映照出个体与群体的永恒关系。就像森林里的每棵树都在努力生长,但整片森林的繁茂才是生态平衡的关键。这个成语历经千年仍在语言中流淌,或许正是因为它触碰到了人类社会的本质脉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