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chí zhī yǒu gù,yán zhī yǒu lǐ
成语解释:持:持论,立论;故:根据。立论有根据,讲话有道理
成语出处: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非十二子》:“纵情性,安恣睢,禽兽之行,不足以合文通治,然而其持之有故,其言之成理,足以欺惑愚众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;用于言论等
繁体字形:持之有故,言之有理
英文翻译:Have a reason
持:1.拿着;握着:持枪。2.保守住:维持。持久。3.掌握;料理:主持。勤俭持家。4.挟制:挟持。胁持。5.对抗:相持不下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有:[yǒu]1.存在:有关。有方(得法)。有案可稽。有备无患。有目共睹。2.表示所属:他有一本书。3.表示发生、出现:有病。情况有变化。4.表示估量或比较:水有一丈多深。5.表示大、多:有学问。6.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:有劳。有请。7.无定指,与“某”相近:有一天。8.词缀,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:有夏。有宋一代。[yòu]古同“又”,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。
故:1.事情;事故:细故。变故。2.缘故;原因:无故缺勤。不知何故。3.故意;有意:故作镇静。明知故犯。4.所以;因此:因大雨,故未如期起程。5.姓。6.原来的;从前的;旧的:故址。故乡。依然故我。7.朋友;友情:亲故。沾亲带故。8.(人)死亡:病故。染病身故。父母早故。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有:[yǒu]1.存在:有关。有方(得法)。有案可稽。有备无患。有目共睹。2.表示所属:他有一本书。3.表示发生、出现:有病。情况有变化。4.表示估量或比较:水有一丈多深。5.表示大、多:有学问。6.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:有劳。有请。7.无定指,与“某”相近:有一天。8.词缀,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:有夏。有宋一代。[yòu]古同“又”,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。
理:1.物质组织的条纹;纹理:木理。肌理。条理。2.道理;事理:合理。理屈。理当如此。3.自然科学,有时特指物理学:理科。数理化。4.管理;办理:处理。理财。当家理事。5.整理;使整齐:理发。理一理书籍。6.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;表示意见(多用于否定式):路上碰见了,谁也没理谁。置之不理。7.姓。
哎哟,说到“持之有故,言之有理”这成语,大伙儿可能觉得有点文绉绉的。不过说白了,不就是“说话要有证据,讲理要有逻辑”嘛!比如张三跟李四争论“吃素更健康”,张三要是能甩出一堆医学研究数据,再配上几个长寿村案例,这就叫“持之有故”;接着他还能把荤素营养对比讲得头头是道,这就叫“言之有理”。你细品,是不是这个理儿?
不过问题来了:现实中真有人能做到每句话都既有根据又合逻辑吗?嘿,还真别说,我上次在菜市场就见识过!卖菜的王大妈跟顾客掰扯“本地蔬菜比大棚菜好”,她先是掏出土壤检测报告(持之有故),接着从光照时长说到运输损耗(言之有理),最后愣是把顾客说得心服口服多买了两斤青菜。您说这算不算活学活用?
要我说啊,这成语搁现在特别实用。好比网上掐架,那些只会喊“我觉得”“听说”的,分分钟就被怼得哑火;反观能摆事实、列数据的,哪怕观点不同,人家至少愿意听你说完。举个职场例子:小陈想说服老板搞弹性工作制,他不仅整理了同行案例(故),还做了份员工效率对比表(理),结果方案顺利通过——您瞧,这不就是现代版的“持之有故,言之有理”吗?
不过话说回来,咱也不能光讲大道理。就像我邻居老刘,每次劝孙子少玩手机都说“专家说了伤眼睛”,可具体哪个专家、啥时候的研究,他愣是说不清。这种“半吊子有理”反而容易起反效果。所以说啊,真要让人信服,还是得把“故”和“理”都备齐活了才行。
最后唠句实在的: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,能坚持用事实说话的人就像沙里淘金。下次遇到争论时,不妨先问问自己“我的依据够硬吗?逻辑链条完整吗?”保准您说话分量能涨三成。您要是不信?嘿,试试就知道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