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íng jiàn hū yán
成语解释:同“情见乎辞”。
成语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蜀志·诸葛亮传》:“谓为信然”裴松之注:“夫其高吟俟时,情见乎言,志气所存,既已定于其始矣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心意在言辞中显露
繁体字形:情見乎言
英文翻译:the writer 's sincerity shines through his words
情:1.感情:热情。有情。无情。温情。2.情面:人情。讲情。托情。求情。3.爱情:情书。情话。谈情。4.情欲;性欲:春情。催情。发情期。5.情形;情况:病情。军情。实情。灾情。6.情理;道理:合情合理。不情之请。
见:[jiàn]1.看到:看见。罕见。见微知著。见义勇为。见异思迁。2.接触,遇到:怕见风。见习。3.看得出,显得出:见效。相形见绌。4.(文字等)出现在某处,可参考:见上。见下。5.会晤:会见。接见。6.对事物观察、认识、理解:见解。见地(见解)。见仁见智(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)。7.助词,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:见外。见教。见谅(原谅我)。见笑(被讥笑)。8.姓。[xiàn]1.古同“现”,出现,显露。2.古同“现”,现存。
乎:1.表示疑问或反问,跟“吗”相同: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2.表示选择的疑问,跟“呢”相同:然乎?否乎?3.表示揣度,跟“吧”相同:成败兴亡之机,其在斯乎?4.表示祈使,跟“吧”相同:长铗归来乎!5.动词后缀,作用跟“于”相同:在乎。无须乎。出乎意料。合乎规律。超乎寻常。6.形容词或副词后缀:巍巍乎。郁郁乎。迥乎不同。确乎重要。7.跟“啊”相同:天乎!
言:1.话:言语。语言。格言。诺言。发言。有言在先。言外之意。2.说:言之有理。畅所欲言。知无不言,言无不尽。3.汉语的一个字叫一言:五言诗。万言书。全书近二十万言。4.姓。
“情见乎言”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就是人的真实情感会通过语言直接表露出来。比如朋友对你说:“你这人真是没救了!”这句话表面是责备,但如果对方边说边笑,眼角带着无奈,你大概能听出他其实在调侃你,甚至藏着关心。
有人可能会问:这和“口是心非”不是矛盾吗?其实不然。“情见乎言”强调的是语言作为情感载体的必然性,就像水满则溢。比如电视剧里常见的桥段:女主角哭着说“我没事”,但颤抖的声线和泛红的眼眶早就出卖了她的真实情绪。语言或许能修饰,但语气、用词和神态总会留下线索。
记得去年参加读书会时,有位老先生聊到旧友时突然停顿,反复念叨“当年要是多劝他两句就好了”。虽然话题很快转向其他内容,但在场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那份迟到的遗憾。这种时刻,语言就像透明容器,再平淡的叙述都盛着沉甸甸的情感。
现在社交媒体盛行,文字交流反而更容易产生误会。有人发消息说“随便你吧”,看似平淡,却可能暗含失望;说“挺好的”配个笑脸,也许藏着勉强。这时候更需要我们像解读古诗词那样,从字缝里品读真情。毕竟真诚的沟通,从来不只是字面意思的交换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在当代的价值或许在于提醒我们:在追求表达效率的时代,别忘记语言本质是情感的延伸。就像老话说的“听话听音”,与其纠结于对方是否“说真话”,不如多留心那些自然流露的语气和细节。毕竟再高明的伪装,也难掩心底泛起的涟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