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g xián zhī niǎo
成语解释:见“惊弓之鸟”。
成语出处:西汉·刘向《战国策·楚策》:“故疮未息,而惊心未去也,闻弦音引而高飞,故疮陨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主语、宾语;指受过惊吓的人
繁体字形:驚絃之鳥
英文翻译:a badly frightened person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弦:1.弓背两端之间的绳状物,用其弹性以发箭:弓弦。2.乐器上经过摩擦、振动发声的线。3.钟表等的发条。4.连接圆周上两点的线段。5.中国古代称不等腰直角三角形中对着直角的斜边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鸟:[niǎo]1.脊椎动物的一大类,体温恒定,卵生,嘴内无齿,全身有羽毛,胸部有龙骨突起,前肢变成翼,后肢能行走。一般的鸟都会飞,也有的两翼退化,不能飞行。如燕、鹰、鸡、鸭、鸵鸟等都属于鸟类。2.(Niǎo)姓。[diǎo]同“屌”。旧小说中用作骂人的话。
你听过“惊弦之鸟”的故事吗?这个成语出自《战国策》,讲的是有人用弓箭射鸟时,箭未射出,弓弦一响,受过伤的鸟便吓得坠落。后来人们用它形容受过惊吓的人,再遇到类似情况时过度紧张的样子。
举个例子:小张上周在会议上被领导当众批评,之后每次开会前他都坐立不安,反复检查自己的报告,生怕哪里出错。同事问他:“至于这么紧张吗?”他说:“我现在就像惊弦之鸟,听到开会通知就冒冷汗。”这种反应看似夸张,其实反映了人在经历创伤后的本能防御机制。
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理现象?研究发现,当人反复经历负面刺激时,大脑会形成“危险预警”的快速通道。就像被火烫过的孩子看到蜡烛会下意识后退,经历过职场挫折的人更容易对类似场景产生应激反应。这种机制虽然能保护我们,但也可能让人错失新的机会。
生活中如何避免成为“惊鸟”?有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分享过有趣的方法:她会让来访者把担心的事情按概率排序。比如“方案被领导否定”的概率是30%,“被当众批评”的概率可能只有5%。量化风险后,很多人发现自己的恐惧其实放大了实际威胁。
个人认为,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有了新解读。信息爆炸时代,我们每天要面对无数“弦响”——工作群消息提示、社交媒体推送、突发新闻弹窗。培养区分“真实威胁”和“虚假警报”的能力,或许比单纯消除恐惧更重要。就像老练的猎人能分辨弓弦声来自练习场还是狩猎场,我们也要学会判断哪些“警报”值得关注。
最后想说的是,成为惊弓之鸟不可耻,这是生物进化的智慧结晶。但若能像受伤后结痂的皮肤那样,既保留防御功能又不影响正常活动,或许才是更理想的状态。毕竟,真正强大的不是从不受伤的人,而是懂得如何与伤痕共处的勇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