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īng ěr hài mù
成语解释: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。
成语出处:南朝·宋·刘义庆《幽明录》:“须臾,云晦雷发,惊耳骇目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用于书面语
繁体字形:驚耳駭目
英文翻译:Astonishing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耳:1.耳朵:耳聋眼花。耳闻目睹。2.形状像耳朵的东西:木耳。银耳。3.位置在两旁的:耳房。耳门。4.姓。5.而已;罢了:想当然耳。技止此耳。
骇:惊吓;震惊:惊涛骇浪。骇人听闻。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“惊耳骇目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就是某件事让人又震惊又害怕,连眼睛和耳朵都好像被“冲击”到了。比如有人突然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大声唱歌,周围的人可能会瞪大眼睛、捂住耳朵,这时候就能用“惊耳骇目”来形容这种场面。
举个例子:小区里常年堆满垃圾的空地,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座迷你花园,居民们早上出门时全都惊耳骇目——有人甚至揉着眼睛问:“这是不是走错地方了?”这个例子里的变化既突然又剧烈,完美体现了成语的戏剧性效果。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在网络时代信息爆炸,这个成语还适用吗?”其实正因如此,“惊耳骇目”反而更有现实意义。比如当某个普通职员突然直播揭露公司黑幕,全网观众的反应就是活生生的现代版“惊耳骇目”。这种冲击力在短视频时代被放大了无数倍。
我个人觉得,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那些打破常规认知的现象。去年亲眼见到七十岁的邻居大妈玩滑板做尖翻动作,当时脑子里直接蹦出这四个字。这说明只要存在超出预期的强烈对比,不论是好事还是坏事,都能触发这种“视听震撼”。
有趣的是,过度使用这个成语反而会削弱它的力量。就像辣椒酱拌饭虽然够劲,但顿顿吃就会麻木。所以关键要找准那些真正具有颠覆性的场景。下次遇到让你瞳孔地震、耳朵发麻的事情时,不妨试试用这个词,比单纯说“吓我一跳”更有画面感。
说到底,“惊耳骇目”就像生活的调味剂,提醒我们世界永远充满意外。用这个成语时其实也在提醒自己:保持开放心态,因为下一个转角可能就有刷新认知的惊喜等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