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īng
  • xīn
  • hài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īng xīn hài mù

成语解释:同“惊心骇瞩”。

成语出处:达时《夫已氏之支那观》:“不学如余,固不能直揭其隐,亦聊为读者惊心骇目,不为所惑之一助云尔。”
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处事

繁体字形:驚心駭目

英文翻译:astounding

惊心骇目的意思

惊:1.害怕;精神受到刺激,感到不安:惊慌。吃惊。2.惊动:打草惊蛇。3.骡、马等受到突然刺激后狂奔起来:马惊了。

心:1.人和高等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。人的心在胸腔的中部,稍偏左方,呈圆锥形,大小约跟本人的拳头相等,内部有四个空腔,上部两个是心房,下部两个是心室。心房和心室的舒张和收缩推动血液循环全身。也叫心脏。2.通常也指思想的器官和思想、感情等:心思。心得。用心。谈心。一心一意。你心想到哪里去了?3.中心;中央的部分:江心。圆心。重心。4.二十八宿之一。5.姓。

骇:惊吓;震惊:惊涛骇浪。骇人听闻。

目:1.眼睛:有目共睹。历历在目。2.网眼;孔:八十目筛。一方寸的网上,竟有百目之多。3.看:目为奇迹。4.大项中再分的小项:项目。细目。5.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,每一群叫一目,如鸟纲分为雁形目、鸡形目、鹤形目等,松柏纲分为银杏目、松柏目等。目以下为科。6.目录:书目。药目。剧目。7.名称:题目。名目。8.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,一个点为一目: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。9.姓。

成语评论

什么是“惊心骇目”?这个成语字面上就让人联想到视觉和心理的双重震撼。比如清晨推开窗,突然看到对面高楼的玻璃幕墙被狂风吹得轰然坠落,碎片如瀑布般倾泻而下——这种瞬间的视觉冲击配上巨大的声响,可不就是“惊心骇目”的最佳写照?

有人问:为什么说这个成语比单纯的“吓人”更有表现力?因为它同时激活了感官和情绪。就像亲眼目睹山体滑坡时,我们不仅会被扬起的尘土眯住眼睛,胸腔里还会泛起一阵发麻的颤栗。这种双重冲击让记忆变得格外深刻,就像用烙铁在脑海里刻下印记。

现代社会里,“惊心骇目”的场景其实比古代更多。比如短视频平台上那些极限运动失误集锦:攀岩者突然脚滑的瞬间,蹦极绳索异常晃动的特写。这些画面之所以能获得百万点赞,正是因为它精准击中了人们既害怕又想看的矛盾心理。但要注意,过度追求刺激可能让观众产生心理麻木——就像连续吃十块巧克力会失去甜味感知。

如何在日常写作中用好这个成语?试着把它从灾难现场转移到思想领域。比如读到某篇揭露食品安全的调查报告,当文字间突然蹦出“制作车间里蟑螂在原料桶里游泳”这样的细节时,那种头皮发麻的阅读体验,不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“惊心骇目”吗?好的文字能让读者在安全距离外体验震撼,这或许就是成语的现代生命力。

有人疑惑:现在年轻人更喜欢说“惊呆了”“太炸了”,传统成语还有必要存在吗?观察网络热词的生命周期就会发现,“绝绝子”可能火不过三年,但“惊心骇目”已流传千年。就像青花瓷和玻璃杯可以并存,成语的凝练之美与流行语的鲜活热度,本就可以在语言花园里共生绽放。

最后分享个有趣发现:在科幻小说中,“惊心骇目”常被用来描写外星景观。当文字描绘紫色恒星吞噬行星时,当异星生物用三百只复眼同时眨动时,这个古老成语突然焕发出未来感。语言就像变色龙,重要的是使用者如何为它找到新的栖息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