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pī gǔ tōng jīn
成语解释:披:翻阅。通:通晓。研究历史,通晓古今。
成语出处:南朝·梁·简文帝《书案铭》:“敬客礼贤,恭思俨束,披古通今,察奸理俗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称颂人
繁体字形:披古通今
英文翻译:very learned
披:1.覆盖或搭在肩背上:披着斗篷。披星戴月。2.打开;散开:披卷。纷披。3.(竹木等)裂开:这根竹竿披了。
古:1.古代(跟“今”相对):远古。厚今薄古。2.经历多年的:古画。古城。这座庙古得很。3.具有古代风格的:古拙。古朴。4.真挚纯朴:人心不古。5.古体诗:五古。七古。6.姓。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今:1.现在;现代(跟“古”相对):当今。今人。厚今薄古。古为今用。2.当前的(年、天及其部分):今天。今晨。今春。3.指示代词。此;这:今番。今次。4.姓。
很多人好奇,"披古通今"这种文绉绉的成语,到底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?举个实在的例子:某科技公司CEO在年度会议上说:"我们要像张骞通西域那样开拓新兴市场,同时用大数据分析用户需求。"这就是典型地把历史智慧转化为现代商业策略的思维,正是"披古通今"的生动写照。
可能有人会问:现代人为什么要学古人的智慧?看看商鞅变法就知道了。公元前356年,商鞅通过"徙木立信"取得民众信任,这和今天企业建立品牌公信力的底层逻辑完全相通。笔者在管理咨询工作中发现,很多企业转型失败的根源,恰恰是忽视了这种跨越时空的规律性认知。
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。朋友小陈最近创业做文创产品,他研究宋代汝窑的"雨过天青色"审美,结合现代极简主义设计,打造出爆款茶具套装。这种将传统美学基因注入现代产品的思路,不就是"以古鉴今"的完美实践吗?有趣的是,他的设计团队平均年龄不到28岁,说明年轻一代同样能玩转传统智慧。
或许你会疑惑:历史经验会不会过时?看看任正非的"灰度管理"理论就明白了。这位华为创始人从《周易》的阴阳平衡思想中获得启发,创造了允许试错的管理哲学。这种将两千年前的哲学转化为现代管理工具的能力,正是当代企业家最需要的跨界思维。
教育领域也有新鲜案例。北京某重点中学的历史老师,让学生用短视频演绎"围魏救赵"的典故,再类比现代商业竞争中的迂回战术。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古文"活"过来,更培养了学生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。笔者曾亲眼见过这些中学生用战国策的智慧分析国际时事,那种古今交融的洞察力令人惊叹。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"披古通今"不再是书斋里的学问,而是解决问题的实用工具箱。就像考古学家用CT扫描研究青铜器纹样,设计师用AI复原敦煌壁画的配色方案,这些创新都在证明:当我们学会在时间的长河里自由穿梭,过去与未来就会在当下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