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gé gǔ tōng jīn
成语解释:穷究古代,通晓当代。谓学富识广。
成语出处:明·无名氏《东篱赏菊》第四折:“贤才抱德隐田园,格古通今众所传。今番诏取为官后,保祚皇图亿万年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称颂人
繁体字形:格古通今
英文翻译:very learned
格:[gé]1.格子:方格纸。把字写在格儿里。四格儿的书架。2.规格;格式:品格。格律。合格。别具一格。3.品质;风度:人格。风格。性格。4.阻碍;限制:格于成例。5.某些语言中名词(有的包括代词、形容词)的语法范畴,用词尾变化来表示它和别的词之间的语法关系。例如俄语的名词、代词、形容词都有六个格。6.姓。7.推究:格物。8.打:格斗。格杀。[gē]形容某些碰击、断裂声:格格。格登。
古:1.古代(跟“今”相对):远古。厚今薄古。2.经历多年的:古画。古城。这座庙古得很。3.具有古代风格的:古拙。古朴。4.真挚纯朴:人心不古。5.古体诗:五古。七古。6.姓。
通:[tōng]1.没有堵塞,可以穿过:管子是通的。山洞快要打通了。这个主意行得通。2.用工具戳,使不堵塞:用通条通炉子。3.有路达到:四通八达。火车直通北京。4.连接;相来往:沟通。串通。私通。通商。互通有无。5.传达;使知道:通知。通报。通个电话。6.了解;懂得:通晓。精通业务。粗通文墨。不通人情。他通三国文字。7.指精通某一方面的人:日本通。万事通。8.通顺:文章写得不通。9.普通;一般:通常。通病。通例。通称。10.姓。[tòng]用于动作:打了三通鼓。挨了一通儿说。
今:1.现在;现代(跟“古”相对):当今。今人。厚今薄古。古为今用。2.当前的(年、天及其部分):今天。今晨。今春。3.指示代词。此;这:今番。今次。4.姓。
“格古通今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。比如有人研究古代建筑工艺,用榫卯技术造出抗震的现代房屋——这不就是“通过钻研古代智慧,解决今天的问题”吗?
为什么现代人还要研究古代的东西?举个例子,某科技公司开发人工智能时,发现《孙子兵法》里的“知己知彼”策略能优化算法决策逻辑。你看,两千年前的军事思想,照样能给算法工程师启发。
有个朋友在博物馆工作,他复原了宋代茶具制作工艺,结果被现代茶饮品牌争相模仿。这种古今对话特别有意思:古法工艺解决不了量产问题,但3D打印技术+传统审美,反而创造出爆款产品。
学历史会不会脱离现实?去年参加乡村振兴项目时,发现村民用《齐民要术》里的轮作方法改良土壤,比单纯用化肥更可持续。古人的生态智慧,正在变成现代绿色农业的解决方案。
我常想,真正的“格古通今”不是掉书袋,而是像拼乐高那样,把历史碎片和现代模块灵活组合。就像用区块链技术保护非遗传承,既需要懂分布式账本,也要明白传统技艺的价值内核。
最近在读明史,发现张居正的考成法和现代OKR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妙。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让人兴奋: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,古今其实共享着某种密码。
有个观察挺有意思:越是科技发达的地区,传统文化保护反而做得越好。硅谷工程师周末学书法,中关村程序员组汉服社——或许当人真正面向未来时,反而更懂得从过去汲取力量。
下次遇到难题时,不妨试试“时空穿越法”:这个问题古人会怎么处理?他们的方法在当代语境下需要哪些改造?这种思维体操,往往能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