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kuò náng gǒng shǒu
成语解释:括囊:束紧袋口;拱手:两手合抱。指不敢进言,无所作为
成语出处:《宋史·刘述传》:“赵拤则括囊拱手,但务依违大臣,事臣岂当如是!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;指不说不干
繁体字形:括囊拱手
英文翻译:Round the bag and arch the hand
括:[kuò]1.扎;束:括约肌。2.包括:总括。概括。3.对部分文字加上括号:把这几个字用括号括起来。4.姓。[guā]见〖挺括〗。
囊:[náng]1.袋子:布囊。2.像袋子的东西:胆囊。3.用袋子装:囊沙。[nāng]〔囊膪〕猪胸腹部又肥又松的肉。膪(chuài)。
拱:1.两手相合,臂的前部上举:拱手。2.环绕:拱卫。众星拱月。四山环拱的大湖。3.肢体弯曲成弧形:拱肩缩背。黑猫拱了拱腰。4.建筑物成弧形的:拱门。连拱坝。5.姓。6.用身体撞动别的东西或拨开土地等物体:用身子拱开了大门。猪用嘴拱地。一个小孩儿从人群里拱出去了。7.植物生长,从土里向外钻或顶:苗儿拱出土了。
手:1.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。2.小巧而便于拿的:手册。手枪。3.拿着:人手一册。4.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:炮手。拖拉机手。能手。选手。5.亲手:手植。手书。6.指本领、手段等:妙手回春。眼高手低。心狠手辣。
“括囊拱手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的,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来说,它形容人遇到问题时选择沉默观望,既不主动行动,也不发表意见。比如在团队开会讨论一个争议话题时,小李全程低头玩手机,既不支持方案A也不反对方案B,同事事后调侃他:“你这括囊拱手的样子,是怕得罪人还是压根没想法?”
有人可能会问:这种态度到底是聪明还是消极?历史上还真有案例。比如东汉末年,一些官员面对朝堂争斗时选择“括囊”,表面看是明哲保身,实则错过了推动改革的机会。就像现代职场里,当同事需要声援时选择“拱手”,短期看似安全,长期反而让人觉得缺乏担当。
不过换个场景,这个成语也有合理之处。比如朋友两口子吵架找你评理,这时候“括囊拱手”反而是智慧——贸然站队可能让矛盾升级。王阿姨就深谙此道,每当邻居拉她聊八卦,她就笑着摆摆手:“我家阳台的花还没浇呢!”既避免了是非,又不伤和气。
这里有个核心问题:什么时候该开口,什么时候该沉默?我的观察是:当事情涉及原则或他人权益时,表态比沉默更重要;而面对纯粹的个人纠纷或无法改变的局面,适当的“括囊”能减少内耗。就像疫情期间,医生主动发声科普防疫是责任,但对抢购板蓝根的热潮,或许沉默更能让谣言自破。
我个人认为,现代社会既需要敢言者推动进步,也需要“括囊者”维持稳定。关键是把握尺度:不能永远做闷葫芦,也不能事事强出头。就像小区业委会改选,张叔每次认真听完各方意见才发言,这种“选择性括囊”反而让他成了最受信赖的调解人。
说到底,成语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与其纠结该不该“括囊拱手”,不如培养对场景的判断力。下次遇到棘手情况时,不妨先深呼吸三秒,想想沉默或发声分别会带来什么结果。毕竟,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模仿古人的做法,而在于找到最适合当下的应对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