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qiè
  • píng
  • zhī
  • zhì
  • shǒu
  • jiǎ
  • rén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qiè píng zhī zhì,shǒu bù jiǎ rén

成语解释:挈瓶:汲水用的小瓶。仅有一点挈瓶汲水的浅薄见识就能守住汲器不外借。比喻慎其所有,忠于职守

成语出处:明·归有光《乞休申文》:“挈瓶之智,守不假人。”

是否常用:

成语词性:作宾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
繁体字形:挈瓶之智,守不假人

英文翻译:Grasp the wisdom of the bottle, guard the dummy

挈瓶之智,守不假人的意思

挈:1.举起;提起:提纲挈领。2.带;领:扶老挈幼。

瓶:瓶子;瓶儿:油瓶。药瓶儿。
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
智:1.有智慧;聪明:明智。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。2.智慧;见识:足智多谋。智勇双全。吃一堑,长一智。3.姓。

守:1.护卫;防守。与“攻”相对:守卫。坚守阵地。2.遵循;遵守:守约。守信。守法。3.看守;守候:守门。守着病人。4.挨着;靠近:守着水的地方可多种水稻。5.古又同“狩(shòu)”。
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
假:[jiǎ]1.虚伪的;不真实的;伪造的;人造的(跟“真”相对):假话。假发。假山。假证件。假仁假义。2.假定:假设。假说。3.假如:假若。假使。4.借用:久假不归。假公济私。不假思索。5.姓。[jià]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:请假。暑假。病假。婚假。春节有三天假。

人:1.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:男人。女人。人们。人类。2.每人;一般人:人手一册。人所共知。3.指成年人:长大成人。4.指某种人:工人。军人。主人。介绍人。5.别人:人云亦云。待人诚恳。6.指人的品质、性格或名誉:丢人。这个同志人很好。他人老实。7.指人的身体或意识:这两天人不大舒服。送到医院人已经昏迷过去了。8.指人手、人才:人浮于事。我们这里正缺人。9.(Rén)姓。

成语评论

挈瓶之智,守不假人”这俩成语听起来挺文雅,但到底啥意思呢?咱们先拆开看看。挈瓶之智,字面意思是“提着水瓶的智慧”,比喻人能力有限、见识浅薄;而守不假人则强调“守护某物不借助他人”,形容独立自主的态度。这两个词组合使用,常用来表达“虽然能力有限,但依然坚持亲力亲为”的状态。

举个生活化的例子:刚入职的小王虽然经验不足,但坚持自己整理客户资料。同事想帮忙时,他摆摆手说:“我这挈瓶之智,守不假人,正好锻炼锻炼!”这种场景既体现了谦逊,又传递出积极的成长心态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为什么要用这么冷门的成语?”其实这类表达在职场和传统文化中很有价值。比如项目经理面对技术难题时说:“我虽挈瓶之智,但方案必须守不假人”,既承认专业局限,又强调责任担当,反而能赢得团队信任。

从个人视角看,这两个成语的搭配特别符合现代人的生存智慧。就像新手父母照顾婴儿,明明可以请月嫂,却选择边学边做——这种“有限能力下的主动承担”,恰恰是突破舒适区的开始。毕竟,自知不足而勇于尝试,比盲目自信更值得鼓励。

再来看个历史典故的应用。北宋文人欧阳修在《归田录》中记载:某地方官治水时坚持亲自勘测,面对质疑时笑道“挈瓶之智,岂敢假手于人?”这种将谦卑与执着结合的态度,至今仍是领导力的生动教材。

最后要提醒的是,守不假人≠拒绝合作。就像程序员调试代码,自己琢磨三小时解决不了时,适时请教前辈才是真智慧。关键在于把握“自主探索”与“有效求助”的平衡点,这正是成语背后的深层启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