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tiān bù jiǎ nián
成语解释:假:给予。天公不给以寿命。指寿命不长。
成语出处:清·平步青《霞外裙屑》卷六:“予以先生此考,为一生心力所瘁,成以行世,足为读史者一助,惜天不假年,积四十六年之岁月,仅成全史三之一。”
是否常用: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寿命不长
繁体字形:天不叚年
英文翻译:numbered
天:1.天空:顶天立地。太阳一出满天红。2.位置在顶部的;凌空架设的:天棚。天窗。天桥。3.一昼夜二十四小时的时间,有时专指白天:今天。过了冬至,天越来越长了。4.用于计算天数:每天。第二天。三天三夜。忙了一天,晚上早点儿休息吧。5.一天里的某一段时间:五更天。天儿还早呢。6.季节:春天。冷天。三伏天。黄梅天。7.天气:阴天。天晴。天冷了。8.天然的;天生的:天性。天资。天足。9.自然界:天灾。人定胜天。10.姓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假:[jiǎ]1.虚伪的;不真实的;伪造的;人造的(跟“真”相对):假话。假发。假山。假证件。假仁假义。2.假定:假设。假说。3.假如:假若。假使。4.借用:久假不归。假公济私。不假思索。5.姓。[jià]按照规定或经过批准暂时不工作或不学习的时间:请假。暑假。病假。婚假。春节有三天假。
年:1.时间的单位,公历1年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,平年365日,闰年366日,每4年有1个闰年:今年。去年。2.用于计算年数:三年五载。在广州住了两年。3.每年的:年会。年鉴。年产量。4.岁数:年纪。年龄。忘年交。益寿延年。5.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:童年。幼年。少年。青年。中年。老年。6.时期;时代:近年。明朝末年。7.一年中庄稼的收成:年成。年景。丰年。歉年。8.年节:新年。过年。给大家拜年。9.有关年节的(用品):年糕。年货。年画。10.姓。
“天不假年”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抽象,其实它想表达的是“时间不等人”或者“生命有限”的意思。比如有人感慨:“本想多陪陪家人,可天不假年,转眼孩子都上大学了。”这里说的就是时间流逝带来的遗憾。
举个历史例子: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里写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,后人评价他“天不假年,星落五丈原”。为什么用这个成语?因为诸葛亮54岁病逝,北伐大业未成,人们惋惜他如果能多活十年,或许三国的结局会不同。
现代职场中怎么用?比如同事离职时说:“这几年总想着等项目结束再休息,结果天不假年,身体先扛不住了。”这说明什么?拼命工作的同时,很多人忽视了健康的重要性,等到出问题才后悔没早点调整节奏。
我有个朋友是创业者,去年公司刚有起色,他却突发心梗住院。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:“天不假年”不是消极的宿命论,而是提醒我们规划优先级。就像种田要赶节气,人生大事也需要把握时间窗口。
再举个家庭场景:老人常念叨“天不假年啊,你们年轻人别总觉得来日方长”。这句话的智慧在哪?它戳破了现代人“等我有空就...”的拖延习惯——给父母打个电话需要等周末吗?陪孩子读绘本非要等到升职后吗?
最近看到个有意思的对比:古人用沙漏计时,沙子漏完必须翻转;现代人用电子表,数字跳转无声无息。哪种方式更符合“天不假年”的警示?或许我们该学学沙漏的具象化提醒,把抽象的时间变成可见的行动计划。
有人问:既然时间有限,是不是要拼命内卷?我的看法正好相反——理解“天不假年”,反而要学会战略性放弃。就像园丁修剪枝叶,砍掉消耗精力的琐事,才能让重要的事情获得生长空间。下次加班到深夜时,不妨想想:这个选择是否对得起“天不假年”的警示?
窗外的梧桐树又掉了一片叶子,这个秋天比往年凉得早些。桌上的日历还剩薄薄一叠,台历纸撕掉的声音,大概就是“天不假年”最真实的注解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