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qiè píng zhī zhì
成语解释:挈瓶:汲水用的瓶,它装不了多少水。比喻知识浅薄,不能深明事理。
成语出处:《左传·昭公七年》:“虽有挈瓶之知(智),守不假器,礼也。”《战国策·赵策一》:“人有言,挈瓶之知(智),不失守器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宾语;指知识浅薄
繁体字形:挈缾之知
英文翻译:trivial knowledge
挈:1.举起;提起:提纲挈领。2.带;领:扶老挈幼。
瓶:瓶子;瓶儿:油瓶。药瓶儿。
之:1.往:由京之沪。君将何之?2.人称代词。代替人或事物(限于做宾语):求之不得。取之不尽。操之过急。言之成理。取而代之。有过之无不及。反其道而行之。3.人称代词。虚用,无所指:久而久之。不觉手之舞之,足之蹈之。4.指示代词。这;那:之二虫。之子于钓。5.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,组成偏正词组。a)表示领属关系:赤子之心。钟鼓之声。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b)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:光荣之家。无价之宝。缓兵之计。千里之外。意料之中。十分之九。6.用在主谓结构之间,取消它的独立性,使变成偏正结构:中国之大。战斗之激烈。大道之行也,天下为公。如因势利导,则如水之就下,极为自然。
知:[zhī]1.晓得,明了:知道。知名(著名)。知觉(有感觉而知道)。良知。知人善任。温故知新。知难而进。知情达理。2.使知道:通知。知照。3.学识,学问:知识,求知。无知。4.主管:知县(旧时的县长)。知府。知州。知宾(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。亦称“知客”)。5.彼此了解:相知。知音。知近。6.彼此了解、交好的人:故知(老朋友)。[zhì]古同“智”,智慧。
“挈瓶之知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?别急,咱们先拆开看。挈瓶是“提着水壶”的动作,字面意思是“提着水壶的智慧”,比喻知识或能力像水壶容量一样有限。比如小明刚学会煮泡面,就自信满满要开餐厅,结果发现菜单设计、成本核算全不会,这才意识到自己不过是挈瓶之知。这时候你可能会问:为什么用“水壶”来比喻?其实古人用生活场景说理,水壶装水有限,就像人的认知边界——突破它,才能装下更多“活水”。
再比如职场新人小张,第一次独立写方案时参考了网上的模板,交差后却发现客户需求完全对不上号。领导提醒他:“模板能帮一时,但挈瓶之知撑不起长远发展。”这里藏着核心问题:如何区分“短期借鉴”和“真正掌握”?关键在于是否理解背后的逻辑链,就像水壶能装多少水,不只取决于容器大小,更看你怎么找到水源。
我观察到现代人常陷入另一种“挈瓶困境”:刷十分钟短视频就觉得自己懂了量子物理,看两篇公众号文章便敢评论国际局势。这种零散认知就像往水壶里滴墨水——看似有颜色,实则浓度不足。真正的知识积累,更像用壶接泉水,需要躬身蹲守、持续浸润。比如老工匠王师傅,修了三十年钟表仍说“每拆一次都有新发现”,这种态度恰恰打破了认知容器的天花板。
换个角度想,承认“挈瓶之知”未必是坏事。旅行者阿琳在西藏问路时,当地牧民直言:“我只能告诉你这条山沟怎么走,再远的地方得问雄鹰。”这种坦诚反而促成合作——她获得精准指引,牧民帮她联系更熟悉地形的人。你看,知道自己的认知边界,有时候比硬撑“全能人设”更能打开新机会。就像水壶虽小,若能清楚标注容量刻度,使用者反而更放心。
最后分享个真实案例:社区里的退休教师刘奶奶,七十岁开始学智能手机。她总说:“我这挈瓶里装的是拼音和手写,你们年轻人的‘语音输入’‘人脸识别’还得慢慢装。”这种既认清局限又保持开放的心态,让年轻人更愿意教她新技术。或许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,我们不需要焦虑自己不是“大海”,而该像她那样,先把小水壶擦得亮堂堂,随时准备承接新活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