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uān qū jì nàn
成语解释:捐躯:牺牲生命;济:救助。牺牲生命,以解救国家的危难
成语出处:晋·陈寿《三国志·魏志·陈思王植传》:“夫忧国忘家,捐躯济难,忠臣之志也。”
是否常用:一般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宾语;用于爱国者
繁体字形:捐軀濟難
英文翻译:Die hard
捐:1.舍弃;抛弃:捐弃。捐生(舍弃生命)。捐躯。2.捐助:捐献。捐钱。募捐。3.税收的一种名称:车捐。上了一笔捐。
躯:身体:身躯。七尺之躯。为国捐躯。
济:[jì]1.过河;渡:同舟共济。2.救;救济:接济。缓不济急。3.(对事情)有益;成:无济于事。假公济私。[jǐ]1.济水,古水名,发源于今河南,流经山东入渤海。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的济水的河道。今河南济源,山东济南、济宁、济阳,都从济水得名。2.姓。
难:[nán]1.不容易,做起来费事:难处。难度。难点。难关。难熬。难耐。难产。难堪。难题。难以。难于。困难。畏难。急人之难。2.不大可能办到,使人感到困难:难免。难为。难保。难怪。难倒(dǎo)。难道。难能可贵。3.不好:难听。难看。[nàn]1.灾祸,困苦:难民。灾难。遇难。逃难。殉难。患难。遭难。避难。排扰解难。2.仇怨:排难解纷。3.诘责,质问:发难。非难。责难。[nuó]古同“傩”。
“捐躯济难”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沉重,但它背后藏着许多值得思考的故事。比如明朝名将于谦在京师保卫战中,明知敌众我寡仍死守城池,最后虽战败身亡,却为后方争取了战略时间。这种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的选择,到底是为了什么?
有人可能会问:现代社会中,真有人愿意为陌生人豁出性命吗?去年郑州暴雨时,一位退伍军人连续救出15名被困群众,自己却被洪水冲走。他生前常说:“穿了十几年军装,习惯了冲在前头。”这种下意识的行动,恰恰印证了“捐躯济难”不是古代专属,而是深植于某些人的精神基因里。
值得注意的是,牺牲精神并非只有生死关头才显现。疫情期间主动留守医院的护士,常年驻守边疆的边防战士,甚至每天早出晚归的社区义工,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“济难”的内涵。就像蜡烛燃烧自己时,并不会计算还能剩下多少蜡油,而是专注于眼前需要照亮的地方。
有人觉得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显得“不划算”,但正是这种看似“吃亏”的选择,维系着文明社会的温度。就像消防员冲进火场时,脑子里想的不会是报酬计算公式,而是“里面还有人”。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瞬间判断,或许就是人性最动人的光芒。
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舍己救人的报道时,不必急于将其神化。不妨换个角度想:每个平凡人心里都藏着英雄的种子,只是在特定时刻被意外唤醒。珍惜这种精神火种,或许比单纯歌颂更有意义——毕竟,照亮黑暗的不仅是太阳,还有无数萤火虫般微小却坚定的存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