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juān
  • bào
  • guó

基本信息

成语拼音:juān qū bào guó

成语解释:捐躯:舍弃生命。牺牲自己的生命;来报效国家。

成语出处:《元史 王戢传》:“臣以布衣受恩,誓捐躯报国,今既偾军,得死为幸!”
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
成语词性:连动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舍弃身躯,报效国家

繁体字形:捐軀報國

英文翻译:Donate one's body to serve one's country

捐躯报国的意思

捐:1.舍弃;抛弃:捐弃。捐生(舍弃生命)。捐躯。2.捐助:捐献。捐钱。募捐。3.税收的一种名称:车捐。上了一笔捐。

躯:身体:身躯。七尺之躯。为国捐躯。

报:1.传达;告诉:报告。报名。2.传达新闻、消息的文字或信号:报纸。捷报。电报。3.某些刊物:周报。学报。4.报答;报复:报恩。报仇。报应。

国:1.国家:国内。祖国。外国。保家卫国。2.代表或象征国家的:国徽。国旗。国花。3.在一国内最好的:国手。国色。4.指本国的,特指我国的:国产。国术。国画。国药。5.姓。

成语评论

说到“捐躯报国”,很多人会联想到战场上的英雄,但它的含义远比字面更深刻。比如《木兰诗》里那句“将军百战死,壮士十年归”,就暗含了将士们为国家安危甘愿献出生命的精神。这个成语的核心是什么?其实是在强调“舍弃个人利益,将生命融入集体大义”。

有人可能会问:“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牺牲吗?”举个真实例子:2020年新冠疫情初期,武汉医生李文亮在救治患者时不幸感染去世。他明知风险却坚守岗位,这种将职业使命置于个人安危之上的选择,正是“捐躯报国”在和平年代的生动体现——不一定非要战死沙场,平凡岗位的坚守同样伟大。

再来看个历史场景。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训练“戚家军”时,常对士兵说:“若遇倭寇不退,吾等当以身作墙。”这句话里的决绝,完美诠释了“捐躯”不仅是物理层面的牺牲,更代表用全部身心守护家国的意志。这种精神如何传承?或许就像消防员冲进火场前的那个敬礼,明知危险却义无反顾。

值得注意的是,“报国”的方式正变得多元化。云南边境的扫雷战士杜富国,在执行任务时为保护战友失去双眼双手,他说:“如果重来一次,我还会做同样选择。”这种选择背后的逻辑,是将个体价值与家国需要深度绑定——就像螺丝钉虽小,却是整个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
有人质疑这种价值观是否过时。但观察现实会发现,从戍边战士到科研攻关团队,从抗洪抢险的武警到支教山区的教师,每个领域都有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得失之上的践行者。他们或许不会留下名字,但正是这些微光汇聚成了守护国家的星河。

最后想分享个观点:捐躯报国不应被神化为少数人的专利。当我们认真完成本职工作、在他人需要时伸出援手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,这些日常举动同样是“报国”的组成部分。就像春雨润物无声,家国情怀本就可以流淌在每个人的生活选择里。

捐躯报国的造句

  1. 造句 他是个孤儿,是人民把他养育长大的,他立下了捐躯报国之志,准备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祖国和人民的养育之恩。
  2. 造句 眼下外患日深,人人都要存着个捐躯报国之心,要牢牢记住“忠义”。
  3. 造句 投笔从戎,既文且武;捐躯报国,虽死犹生。
  4. 造句 尔柏鉴昔为轩辕皇帝大帅,征伐蚩尤,曾有勋功;不幸殛死北海,捐躯报国,忠荩可嘉!一向沉沦,冤尤可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