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uān qū fù nàn
成语解释:躯:身体。指舍弃生命,奔赴国难。
成语出处:三国·魏·曹植《白马篇》:“捐躯赴国难,视死忽如归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作谓语、定语、宾语;指为国捐躯
繁体字形:捐軀赴難
英文翻译:Sacrifice one's body for a difficult time
捐:1.舍弃;抛弃:捐弃。捐生(舍弃生命)。捐躯。2.捐助:捐献。捐钱。募捐。3.税收的一种名称:车捐。上了一笔捐。
躯:身体:身躯。七尺之躯。为国捐躯。
赴:1.前往;到(某处)去:赴宴。赴京。2.投身进去:全力以赴。3.古又同“讣”。
难:[nán]1.不容易,做起来费事:难处。难度。难点。难关。难熬。难耐。难产。难堪。难题。难以。难于。困难。畏难。急人之难。2.不大可能办到,使人感到困难:难免。难为。难保。难怪。难倒(dǎo)。难道。难能可贵。3.不好:难听。难看。[nàn]1.灾祸,困苦:难民。灾难。遇难。逃难。殉难。患难。遭难。避难。排扰解难。2.仇怨:排难解纷。3.诘责,质问:发难。非难。责难。[nuó]古同“傩”。
提到“捐躯赴难”,很多人会联想到战火纷飞的年代。比如电影《八佰》中的士兵明知敌众我寡,仍用血肉之躯守护阵地。但有没有人想过:为什么总有人愿意在绝境中选择舍命相搏?
这个问题其实藏着人性中的光点。去年郑州暴雨时,退伍军人杨俊魁在齐胸深的洪流中连救五人,事后他说“当时根本来不及想危不危险”。这种瞬间的本能反应,恰是“捐躯赴难”在和平年代的生动诠释——当他人生命受到威胁,总有人会突破自保的天性。
或许有人质疑: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极端奉献吗?我在走访消防队时发现,新兵训练的第一课不是灭火技巧,而是观看历年牺牲战友的纪录片。教官告诉我:“不是教他们去送死,而是培养对生命的敬畏。”这让我意识到,真正的牺牲精神从来不是鲁莽的,而是源于对职业价值的深刻认同。
换个角度想,普通人是否也有践行这种精神的机会?社区志愿者王阿姨的故事或许能给出答案。疫情封控期间,她每天爬32层楼为独居老人送餐,直到自己累倒住院。她说:“我没读过多少书,但知道这时候不能躲清闲。”这种平凡的坚守,何尝不是当代版的“捐躯赴难”?
在接触过诸多案例后,我开始理解这种精神的本质——它不在于牺牲的规模大小,而在于突破利己本能的勇气。就像暗夜中的萤火虫,每个主动照亮他人的选择,都在延续着人类文明最珍贵的火种。当我们在新闻里看到逆行者时,或许该思考:自己是否也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,成为他人的那束微光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