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拼音:jiē lián bù duàn
成语解释:连续不间断。
成语出处: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:“陈设兵卫,自王宫起,直至光家之门,街衢皆满,接连不断。”
是否常用:常用成语
成语词性:联合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指连续不间断
繁体字形:接連不斷
英文翻译:continuously
接:1.靠近;接触:邻接。接近。交头接耳。2.连接;使连接:接电线。接纱头。这一句跟上一句接不上。3.托住;承受:接球。书掉下来了,赶快用手接住。4.接受:接见。接待。接电话。接到来信。5.迎接:到车站接人。6.接替:接任。谁接你的班?7.姓。
连:1.连接:心连心。骨肉相连。天连水,水连天。藕断丝连。这两句话连不起来。2.连续;接续:连演一个多月。连打几枪。3.包括在内:连我三个人。连皮三十斤。连根拔。4.军队的编制单位,隶属于营,下辖若干排。5.姓。6.表示强调某一词或某一词组(下文多有“也、都”等跟它呼应),含有“甚而至于”的意思:连爷爷都笑了。她臊得连脖子都红了。你怎么连他也不认识?。连下棋也不会。连一天都没休息。
不:[bù]1.用在动词、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:不去。不能。不多。不经济。不一定。不很好。2.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,构成形容词:不法。不规则。3.单用,做否定性的回答(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):他知道吗?——不,他不知道。4.用在句末表示疑问,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:他现在身体好不?5.用在动补结构中间,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:拿不动。做不好。装不下。看不出。6.“不”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,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(常在前边加“什么”):什么累不累的,有工作就得做。什么钱不钱的,你喜欢就拿去。7.跟“就”搭用,表示选择:晚上他不是看书,就是写文章。8.a)在去声字前面,“不”字读阳平声,如“不会”、“不是”。b)动词“有”的否定式是“没有”,不是“不有”。[fǒu]相当于“否”
断:1.(长形的东西)分成两段或几段:砍断。割断。绳子断了。2.断绝;隔绝:断水。断电。断奶。断了关系。音讯断了。3.间断:她每天都来给老人洗衣、做饭,从没有断过。4.拦截:把对方的球断了下来。5.戒除(烟酒):断烟。断酒。6.姓。7.判断;决定:断语。诊断。独断专行。这个案子断得公道。8.绝对;一定(多用于否定式):断无此理。断不能信。
“接连不断”这个成语到底该怎么用?举个例子,早上地铁站里的人群像潮水一样涌来,乘客们接连不断地刷卡进站,队伍从闸机口一直排到楼梯转角。这种场景是不是很贴切?
有人可能会问:“‘接连不断’和‘接二连三’有什么区别?”其实前者强调“持续性”,比如工厂机器整夜接连不断地运转;后者更偏向“短时间内多次发生”,比如他接二连三打翻了水杯、碰倒了台灯,明显带着点手忙脚乱的感觉。
最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:短视频平台上,新梗总是接连不断地冒出来。上周还是“挖呀挖”,这周已经变成“在小小的花园里种大大的花”。这种快速迭代背后,其实是当代人注意力稀缺的映射——我们总在追逐新鲜感,却很少真正停留。
有个朋友曾问我:“工作中怎么应对接连不断的任务?”我的经验是划清优先级。就像自助餐厅的传送带,不能每道菜都夹,得挑真正管饱的主食先拿。上周处理客户投诉时,我就是先把最紧急的三件事标红,其他暂时搁置在待办清单里。
说到自然界的例子,钱塘江大潮可谓经典。潮水接连不断地扑向堤岸,后浪推着前浪往前冲,站在观潮台上能清晰感受到那种绵延不绝的力量。这种自然现象恰好诠释了成语的本意——既不是突然爆发,也不是戛然而止,而是持续稳定的输出。
关于成语使用,个人觉得最重要的是场景匹配。比如描述春节返乡潮,说“高铁站旅客接连不断”就比“人山人海”更精准,前者突出时间维度上的延续性,后者侧重空间上的密集度。下次写工作报告时,如果想强调项目推进的持续性,不妨试试这个成语。
最近读历史书发现个规律:重大变革往往伴随着接连不断的小事件。就像1919年的巴黎和会、五四运动、新文化运动看似独立,实则是层层推进的思想觉醒。这种观察角度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当下某些社会现象的内在关联性。
最后留个思考题:当你手机通知接连不断弹出时,是选择立即查看,还是开启免打扰?信息过载的时代,或许我们需要学会在持续输入和主动过滤之间找到平衡点。